考试首页 | 考试用书 | 培训课程 | 模拟考场  
  当前位置: 中华考试网 >> 中考 >> 中考语文 >> 语文真题 >> 福建语文真题 >> 文章内容
  

2016福建泉州中考语文真题解析版_第2页

来源:中华考试网收藏本页   【 】  [ 2017年5月5日 ]

  中国画在创作上重视构思,讲求意在笔先和形象思维,注重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造型上不拘于表面的肖似,而讲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和“不似之似”。其形象的塑造以能传达出物象的神态情韵和画家的主观情感为要旨。比如文人画,在创作中强调书画同源,在具体作品中讲求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并在画面上题写诗文跋语,表达画家对社会、人生及艺术的认识,既深化了主题,又丰富了画面。

  在构图上,中国画讲求经营,它不是立足于某个固定的空间或时间,而是以灵活的方式,打破时空的限制,把处于不同时空中的物象,依照画家的主观感受和艺术创作的法则,重新布置,构造出一种画家心目中的时空境界。于是,风晴雨雪、四时朝暮、古今人物可以出现在同一幅画中。因此,构图时,采用多点或散点透视法,以上下或左右、前后移动的方式,观物取景;同时在一幅画的构图中注重虚实对比,讲求“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要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中国画具有特有的笔墨技巧,以点、线、面的形式描绘对象的形貌、骨法、质地、光暗及情态神韵。这里的笔墨既是状物、传情的技巧,又是对象的载体,同时本身又是有意味的形式,其痕迹体现了中国书法的意趣,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由于并不十分追求物象表面的肖似,因此中国画既可用全黑的水墨,也可用色彩或墨色结合来描绘对象,而越到后来,水墨所占比重愈大,现在有人甚至称中国画为水墨画。

  (1)下面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千载寂寥,披图可鉴”的认识作用和“恶以诫世,善以示后”的教育作用决定了中国画只能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的方法。

  B.中国画在造型上不拘于表面的肖似,画家只要传达出物象的神态情韵和自己的主观情感即可。

  C.中国画可用全黑的水墨来描绘对象,而且越到后来水墨所占比重愈来愈大,因此中国画又叫水墨画

  D.中国画是中国的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体现了中华异议传统的哲学观和审美观,它的笔墨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2)本文说明对象是什么?从哪几个方面展开说明的?

  (3)阅读下面链接材料,结合上文内容,说说为什么这是不足取的。

  【链接材料】

  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叶圣陶《苏州园林》)

  9.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第一课与第一步

  ①我要说的是遥远的过去,那是我的第一课。

  ②一九三四年的夏天。那时我即将升入小学六年级。暑假里学校办了补习班,为我们补习语文的,并不是原来的语文老师﹣﹣幸亏不是。原来的是一个高高胖胖的中年人。对我们极其严厉,一动就申斥我们,而且有时要打手心。同学们,至少是我,对他只有畏惧,毫无感情。为我们补习语文的,是上学期才来的教我们美术的老师,姓刘,瘦小,年轻,只有二十来岁。平时穿一套破旧的黑色的西服,打着蝴蝶结,留着长长的头发,颇有艺术家的风度。对同学们总是笑嘻嘻的。

  ③他没有为我们复习课文,却选了一些课外教材。我记得起的有鲁迅的《故乡》、有岛武郎的《与幼小者》、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女孩》、都德的《最后一课》、亚米契斯的《少年笔耕者》(《爱的教育》中的一篇),似乎还有冰心的《寄小读者》.这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子,真正让我看到美丽的文艺园地。

  ④那位年轻的老师讲解时又满怀激情,他随便地坐在一个空着的课桌上,用带湖南口音的普通话朗读着。讲《与幼小者》时,当他读到那位即将抛开人世的父亲对孩子们所作的哀伤的叮咛时,声音逐渐呜咽,终于念不下去了。他走向窗口,望着灼人阳光下的校园。室内一片寂静,接着我听到了几个女同学的低泣声,我自己也泪流满面了。就这样,这些幼小的纯洁的心灵,是与远在大海那边、已经走向死亡的一个长者的心灵发生了交流。

  ⑤同样的,我们为那个在落着大雪的除夕,蜷缩在高楼的墙角,用火柴的微光温暖自己、照亮自己的梦、终于冻死的小女孩流了泪,从这里认识了人生的一角。我们也非常同情那个法国少年,他眼望着全副武装的敌人,以征服者的姿态踏进了他的祖国,在他的故乡的大街上行进……而我们知道我们的祖国也正在风雨飘摇中。

  ⑥我们热爱和敬佩亚米契斯笔下的那个意大利小学生,他为了让家里增加一点收入,减轻父亲的劳累,常常在夜半悄悄地代父亲抄写文件,因而影响了学业,损坏了健康,还要忍受老师的责难和父亲的申斥。当最后父亲发现了真情,慈爱而又愧疚地将孩子抱在怀中时,我们也同声一哭。鲁迅的《故乡》将我们这些在城市中生长的少年引向了破败、荒凉的农村。看到原来活泼、勇敢的少年闰土,长大后却变得那么老实巴巴,喊他幼年时的同伴为“老爷”,我感到失望和悲哀。

  ⑦有时老师完全沉浸在作品的境界中,眼睛望着远空,不断地做着手势,声音激动。有时他没有把我们当作小学生,由作品的内容谈到了人生、社会、将来,说出了一些深奥的话。接着,他又醒悟了过来,微笑着问:“你们懂不懂啊?啊?”我们都齐声说:“懂!”我们感到老师是把我们当作大人那样讲话,有一种骄傲的喜悦,虽然我们只是似懂非懂,却认为自己是已经懂了。同时,也是对老师的尊重,唯恐说不懂会损伤他的感情。通过讲解,我感受到了一点什么,思索着一点什么,认识到一点什么。我开始对生活有一种庄严的感觉,对应该怎样做一个人有一种要求,对将来有一种梦想。当然,这些都还是十分幼稚、朦胧的。但是,它在我少年时期的混沌中已射入了几丝微光。

我要提问】【本文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返回顶部
将中华自考网添加到收藏夹 | 每次上网自动访问中华自考网 | 复制本页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 | 申请链接 TOP
关于本站  网站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站内导航
Copyright © 2006-2019 中华考试网(Exam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