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实验室诊断
细目一:血液的一般检查
一、血红蛋白测定和红细胞计数
(一)参考值
1.血红蛋白: 男 120~160g/L ·女 110~150g/L
2.红细胞计数: 男(4.0~5.5)×1012/L ·女(3.5~5.0)×1012/L
(二)临床意义
贫血分级 |
血红蛋白(Hb)值 |
轻度 |
>90g/L;男<120g/L;女<110g/L; |
中度 |
60~90g/L |
重度 |
30~60g/L |
极重度 |
<30g/L |
2.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
(1)相对性红细胞增多:大量出汗、连续呕吐、反复腹泻、大面积烧伤
(2)绝对性红细胞增多
①原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②继发性 生理性:新生儿、高山居民、登山运动员和重体力劳动者
病理性:阻塞性肺气肿、肺心病、发绀型先心病
二、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
(一)参考值
1.白细胞总数: 成人(4~10)×109/L
(二)临床意义
1.白细胞数高于10×109/L称白细胞增多;低于4×109/L称白细胞减少。
中性粒细胞增多或减少的常见原因
中性粒细胞增多 |
中性粒细胞减少 |
1.化脓性感染:流脑、肺炎、阑尾炎等;某些病毒感染、寄生虫感染 |
病毒感染、伤寒、疟疾等 |
2.严重组织损伤:大手术后、急性心肌梗死后等 |
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及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
3.急性大出血、溶血:脾破裂或宫外孕、急性溶血。 |
氯霉素、抗肿瘤药物、抗结核药物、抗甲状腺药物、X线及放射性核素等。 |
4.中毒、类风湿性关节炎应用皮质激素。 |
自身免疫性疾患: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
5.异常增生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急、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等。 |
肝硬化、班替综合征等。 |
2.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①核左移:周围血中杆状核增多,并可出现晚幼粒、中幼粒及早幼粒等细胞,称为核左移。
常见于各种病原体所致的感染、大出血、大面积烧伤、大手术、恶性肿瘤晚期等。
②核右移: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大部分为4~5叶或更多,称为核右移。
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恶性贫血;若在疾病进行期突然发现核右移,表示预后不良。
其他几种细胞增多或减少的原因
|
增多 |
减少 |
嗜酸性粒细胞 |
过敏+寄生虫+血液病 |
伤寒、副伤寒、应激状态 |
嗜碱性粒细胞 |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
|
淋巴细胞 |
①感染性疾病:1)病毒感染,如麻疹、风疹等2)某些杆菌感染,如结核病、百日咳、布鲁菌病 |
应用糖皮质激素、烷化剂,接触放射线,免疫缺陷性疾病 |
单核细胞 |
1)感染性心内膜炎、活动性结核病、疟疾及急性感染的恢复期 |
|
三、网织红细胞计数
(一)参考值: 成人0.5%~1.5%。
(二)临床意义
1.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状态
·增多—骨髓红细胞系增生旺盛。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时网织红细胞显著增多
·减少—骨髓造血功能减低,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病性贫血(如白血病)
2.贫血疗效观察 : 增高说明抗贫血治疗有效。反之,说明治疗无效。
四、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一)参考值: 成年男性0~15mm/h ·成年女性0~20mm/h
(二)临床意义
1.生理性增快: 妇女月经期、妊娠、老年人
2.病理性增快 各种炎症:如细菌性急性炎症、风湿热和结核病活动期
损伤及坏死、心肌梗死等
恶性肿瘤
各种原因导致的高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感染性心内膜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肝硬化等。
贫血
细目二:血栓与止血检查
|
延长 |
缩短 |
出血时间(BT) |
①血小板显著减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
凝血时间(CT) |
血浆Ⅷ、Ⅸ、Ⅺ因子严重减少(重症A、B型血友病,遗传性因子Ⅺ缺乏症),凝血酶原严重减少(先天性凝血酶原缺乏症),纤维蛋白原严重减少(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DIC后期继发纤溶亢进时。 |
血液呈高凝状态时,如DIC早期,脑血栓形成或心肌梗死。 |
|
增高 |
减低 |
血小板计数(正常100~300×109/L) |
1)反应性增多—脾摘除术后,急性大失血及溶血之后。 |
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 |
血小板黏附试验(PAdT) |
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 |
血管性血友病,血小板无力症,尿毒症,MDS,急性白血病和S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