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心系病证
心悸的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和《伤寒论》炙甘草汤
《丹溪心法》提出“心悸”责之虚与痰的理论。
心悸的病位在心与肝脾肺肾密切相关;病机:虚为气血阴阳亏耗、心失所养,实为痰饮气火扰乱心气、心主不安
胸痹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
《灵枢厥病》有“真心痛”之说,
《时方歌括》以丹参饮治心腹诸痛;
清代《医林改错》重视瘀血内阻导致心悸怔忡胸痹心痛,记载了用血府逐瘀汤每多获效。
胸痹的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三脏,基本病机:心脉痹阻(阳微阴弦);病理性质:本虚标实
不寐的基本病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治疗原则:补虚泻实,调整阴阳,安神定志
不寐在《内经》称为“不得卧”、“目不瞑”。
《素问逆调论》记载有“胃不和则卧不安。”
明李中梓提出:“不寐之故,大约有五:一曰气虚,一曰阴虚,一曰痰滞,一曰水停,一曰胃不和。”
痴呆的基本病机:髓海不足,神机失用;病理性质:本虚标实
。
癫狂病名出自《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难经二十难》提出了“重阴者癫”,“重阳者狂”
《丹溪心法癫狂》篇说:“癫属阴,狂属阳……大率多因痰结于心胸间”。提出了癫狂与“痰”的密切关系,为后世用吐法治疗本病建立了理论基础。
王清任《医林改错癫狂梦醒汤》开创瘀血学说之先河。
痫病首见于《内经》,不仅提出“胎病”、“癫疾”的病名,并指出发病与先天因素有关。
朱丹溪《丹溪心法痫》云:“无非痰涎壅塞,迷闷心窍。”强调痰迷心窍引发。
王清任则认为痫病的发生与元气虚,“不能上转入脑髓”,和脑髓瘀血有关,并创龙马自来丹、黄芪赤风汤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