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
资讯
当前位置:考试网 >> 执业医师 >> 中医执业医师 >> 考试辅导 >> 文章内容

2017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笔记:第十章皮肤及性传播疾病_第7页

   2016-11-22 10:46:46   【

  第十七节 白疙

  白疤是一种易于复发的慢性红斑鳞罔性皮肤病。《外科大成》云:“白它,肤如疹疥,色白而痒,搔起白庀.俗称蛇虱,由风邪客于皮肤,血燥不能荣养所致。”《外科证治全书》云:“白疟,一名它风,皮肤燥痒,起如疹疥而色白,搔之屑起,渐至肢体枯燥拆裂,血出痛楚,十指间皮厚而莫能搔痒。因岁金大过,至秋深燥金用事,易得此证,多患于血虚体瘦之人。”本病以皮肤上出现红色丘疹或斑块,上覆以多层银白色鳞屑为临床特征:男性多于女性,北方多于南方,春冬季易发或加重,夏秋季多缓解,在自然人群中的发病率为0.1%一3%,本病相当于西医的银屑病。

  [病因病机]

  总因营血亏损,化燥生风,肌肤失养所致。初起多为风寒或风热之邪侵袭肌肤,以致营卫失和,气血不畅,阻于肌表而发;或兼湿热蕴积,外不能宣泄,内不能利导,阻于肌表而发。病久则气血耗伤,血虚风燥,肌肤失养,病情更为显露:或因营血不足,气血循行受阻,以致瘀阻肌表而成;或禀赋不足。肝肾亏虚,冲任失调,更使营血亏损。

  西医对本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了,一般认为发病与遗传、感染、代谢、内分泌、免疫等多种因素有关。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一般分为寻常型、脓疱型、关节型和红皮型4种类型。

  一、寻常型临床最多见,发病较急,皮损初起为红斑、丘疹,逐渐扩大融合成片,边缘清楚,上覆以多层银白色糠秕状鳞阁,轻轻刮去鳞屑.可见一层淡红色发亮的薄膜,称薄膜现象:刮除薄膜后可见小出血点,称为点状出血现象,为本病特征性皮损,在进行期皮肤外伤或注射针孔处常出现相同损害,称为同形反应;皮损发生在皱折部位则易造成浸渍、皲裂。皮损可累及全身,但以头皮、躯干、四肢伸侧多见。初发病多在青壮年,多数患者冬重夏轻,病程较长,常反复发作。按临床表现一般可分为三期:

  (一)进行期皮损色红,不断有新的皮损出现,原有皮损逐渐扩大,炎症浸润明显,鳞屑增厚,瘙痒较剧,易产生同形反应。

  (二)静止期皮损稳定,无新的皮损出现,旧的皮损经久不退。

  (三)恢复期皮损减少,变平,逐渐消退,留有色素沉着或色素沉着斑。

  组织病理学改变主要为显著角化不全,可见M凹Io脓肿,颗粒层变薄或消失,棘层增厚,表皮突延长,深入真皮。真皮乳头呈杵状向表皮内上伸。真皮浅层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

  二、脓疱型临床少见,可继发于寻常型,亦可为原发性。临床上可分为泛发性和掌跖脓疱型两种:

  (一)泛发性脓疱型皮损特点为在红斑上出现群集性浅表的无菌性脓疱,脓疱如粟粒,可融合成脓湖。皮损可泛发躯干及四肢,口腔粘膜亦可受累,常见沟纹舌。可伴高热、关节肿痛等全身症状。病情好转后可出现典型白疙的皮损,病程长达数月或更久,常易复发,预后较差。

  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增高,血沉加快,可有低蛋白血症及低钙血症。

  (二)掌跖脓疱型皮损好发于掌跖部,皮损为在红斑基础上出现多数粟粒大小的脓疱,1—2周后自行干涸,形成黄色屑痂或小鳞屑,以后又在鳞屑下出现小脓疱,反复发作,逐渐向周围扩展。一般情况良好。

  组织病理学检查:表皮内海绵状脓疱,疱内多数嗜中性粒细胞,脓疱多位于棘细胞上层。真皮浅层血管扩张,周围有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及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

  三、关节炎型除有红斑、鳞屑外,还伴有关节炎的表现,以侵犯远端指趾关节为主,常不对称,亦可侵犯大关节和脊柱。受累关节红肿、疼痛,重者可有关节腔积液、强直、关节畸形。

  实验室检查:类风湿因子阴性,血沉增快,X线检查见有类似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骨关节破坏。

  四、红皮病型常由寻常型治疗不当或脓疱型消退过程中转变而成。表现为全身皮肤弥漫性潮红、肿胀和脱屑,在潮红的皮肤中可见片状正常的。皮岛”。可伴有发热、畏寒、头痛及关节痛、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病程较长,可数月或数年不愈。治愈后,可有典型的白疙皮损。

  组织病理学检查:除白疙的病理改变外,与慢性皮炎相似,呈明显的角化不全,颗粒层消失,棘层肥厚,上皮脚延长,表皮细胞内及细胞间水肿,真皮浅层水肿,血管扩张充血,周围炎性细胞浸润。

  [鉴别诊断]

  一、慢性湿疮多发于屈侧,有剧痒,鳞屑少且不呈银白色,皮肤肥厚,苔藓样变及色素沉着等同时存在,无薄膜现象及点状出血现象。

  二、白屑风损害边界不清,基底部淡红,鳞屑少而呈油腻性,带黄色,刮去后不呈点状出血,无束状发,日久有脱发,好发于头皮及颜面部。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一)风热血燥皮损鲜红,皮损不断出现,红斑增多,刮去鳞屑可见发亮薄膜,点状出血,有同形反应;伴心烦,口渴,大便干,尿黄;舌红,苔黄或腻,脉弦滑或数。

  辨证分析:风热皆为阳邪,其性干燥,风热相搏,伏于营血,发于肌肤,故见皮损鲜红,皮损不断出现,红斑增多,刮去鳞屑可见发亮的薄膜,有点状出血,有同形反应;血热心神被扰,故心烦;阳邪耗伤阴津则口渴,大便干燥,尿黄;舌红;、苔黄或腻、脉弦滑或数为风热血燥之象。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活血。

  方药:犀角地黄汤或凉血地黄汤加减。

  (二)血虚风燥皮损色淡,部分消退,鳞屑较多;伴口干,便于;舌淡红,苔薄白,脉细缓。

  辨证分析:久病体虚,阴血亏损,肌肤失养,故皮损色淡,鳞屑较多;阴血不足,津亏失润则口干、便干;舌淡红、苔薄白、脉细缓为血虚风燥之象。

  治法:养血和血,祛风润燥。

  方药:四物汤合消风散加减。

  (三)瘀滞肌肤皮损肥厚浸润,颜色暗红,经久不退;舌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涩或细缓。

  辨证分析:病邪久蕴肌肤,气血运行不畅,经络瘀滞不通,肌肤失养,故皮损肥厚浸润,颜色暗红,经久不退;舌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涩或细缓为瘀滞肌肤之象。

  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桃红四物汤酌加三棱、莪术、泽兰、菝葜、半枝莲等。

  以上各型可选用中成药抗银片、青黛丸、雷公藤件.、昆明山海棠片等内服。

  二、外治法

  (一)最好用枯矾药浴(枯矾1208,野菊花250g,侧柏叶250g,花椒120g,芒硝500g,煎水淋浴或泡洗)以除去磷屑,增强外用药物疗效,但红皮病型不宜用。

  (二)进行期和红皮病型,可选用青黛散麻油调搽,或以黄连膏、5%~l0%硼酸软膏外搽。

  (三)静止期用5%一10%硫黄软膏或1096煤红膏外搽。

  (四)慢性肥厚性皮损,用5%一10%硫黄软膏、雄黄膏、疯油膏或2号癣药水外搽。

  [预防与调摄]

  1.忌食辛辣、香燥、醇酒、羊肉、狗肉、鱼虾等发物。

  2.进行期和红皮病型,不宜用刺激性强的外用药物。

  3.加强体育锻炼,养成合理的饮食、起居等生活习惯,避风寒、风热,调情志。

  [结论]

  白疙相当于西医的银屑病,其特点是皮肤上出现红色丘疹或斑块,上覆以多层银白色鳞屑。应与慢性湿疮、白屑风相鉴别。风热血燥证,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活血,方用犀角地黄汤或凉血地黄汤加减;血虚风燥证,治宜养血和血、祛风润燥,方用四物汤合消化散加减;瘀滞肌肤证,治宜活血化瘀,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外治酌情选用5%~10%硫黄软膏、雄黄膏、疯油膏、5%~10%的硼酸软膏、青黛散等。

  第十八节 面游风

  面游风是一种因皮脂分泌过多所引起的慢性、亚急性炎症性皮肤病。因其多发于面部,表现为皮肤瘙痒、脱屑,故称之为面游风。《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面游风》云:“此证生于面上,初发面目浮肿,痒若虫行,肌肤干燥,时起白屑c>次后极痒,抓破,热湿盛者津黄水,风燥盛者津血水,痛楚难堪。由平素血燥,过食辛辣厚味,以致阳明胃经湿热受风而成。痒甚者,宜服消风散;痛甚者,宜服黄连消毒饮,外抹摩风膏缓缓取效。”本病以皮肤鲜红色或黄色斑片、表面覆以油腻性鳞屑或痂皮、常有不同程度的瘙痒为临床特征。多见于青壮年或婴儿,男性多于女性。好发于皮脂腺较多的部位。相当于西医的脂溢性皮炎、皮脂溢出症。

  [病因病机]

  平素血燥之体,复感风热,郁久转而化燥,肌肤失去濡养;甚或风邪郁久,耗血伤阴,血虚阴伤,肌肤失于濡养则生风化燥。两者互为因果,以致皮肤粗糙,表现以干燥型者为多。或过食辛辣、肥甘、酒类,以致脾胃运化失常,生湿生热,湿热蕴积肌肤而成,表现以湿性皮损为主。

  [诊断]

  多发生在皮脂腺丰富的头皮、脸面、眉弓、鼻唇沟、耳前后、腋窝等处。并叮自头皮开始,向下蔓延,严重者泛发全身。

  皮损形态多样,有干、湿两个类型。干性者为大小不一的斑片,基底微红,上覆以糠秕状或油腻性鳞屑,在头皮部可堆集很厚,梳发或搔抓时鳞屑易于脱落,而白屑纷飞,且毛发干枯,伴有脱发。湿性者多皮脂腺分泌旺盛,皮肤异常油腻,多为红斑、糜烂、流滋,有油腻性的脱屑和结痂,常有臭味,在耳后和鼻部可有皲裂,眉毛往往因搔抓折断而稀疏,严重者皮损泛发全身,或为湿疹样皮损。

  自觉程度不同的瘙痒。病程缓慢,常有急性发作。

  [鉴别诊断]

  一、慢性湿疮有一定好发部位,无油腻性鳞屑及痂皮,皮肤肥厚粗糙,伴苔藓样变,色素沉着。

  二、白疟皮损为红色斑块,上覆以多层银白色云母状鳞屑,无油腻性,刮去鳞屑有薄膜现象,筛状出血点,头发粘连呈束状,无脱发,大多冬重夏轻。

  三、白秃疮多见于儿童,有长短不齐的断发,发易拨脱,发根部有白色鞘膜,真菌检查阳性。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一)肺胃热盛急性发病,皮损色红,并有渗出、糜烂、结痂、痒剧;伴心烦,口渴,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辨证分析:肺胃热盛,熏蒸肌肤,故急性发病,皮损色红,并有渗出、糜烂、结痂、痒剧;热扰心神则心烦;肺气不宣,肠腑不通则大便秘结;津液不布则口渴;舌红、苔黄、脉滑数为肺胃热盛之象。

  治法:清热止痒。

  方药:枇杷清肺饮酌加知母、苦参片、徐长卿、天花粉等。

  (二)脾虚湿困发病较缓,皮损淡红或黄,有灰白色鳞屑;伴有便溏;舌淡红,苔白腻,脉滑。

  辨证分析:脾虚运化失职。生化之源不足,可致阴血亏虚,肌肤失养,故皮损淡红或黄,有灰白色鳞屑;脾壶水湿不运,流注肠腑则大便溏泄;舌淡红、苔薄白、脉弦为脾虚湿困之象。

  治法:健脾渗湿。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三)血虚风燥皮肤干燥,有糠秕状鳞屑,瘙痒,头发干燥无光,常伴有脱发;舌红,苔薄白,脉弦。

  辨证分析:血虚生风化燥,肌肤失养,故见皮肤干燥,有糠秕状鳞屑;风盛则痒;发为血之余,血虚发失所养,故头发干燥无光,常伴有脱发;舌红、苔薄白、脉弦为风燥之象。

  治法:养血润燥。

  方药:当归饮子加减。

  二、外治法

  (一)干性型发于头皮部者,用白屑风酊或侧柏叶酊外搽,每天3次。

  (二)干性型发于面部者,以痤疮洗剂或颠倒散洗剂外搽,每天2次。

  (三)湿性型,用青黛膏搽后,扑三石散;或用脂溢洗方(苍耳子30g,苦参15g,王不留行30g,明矾9g,煎水)洗头。

  [预防与调摄]

  1.忌食辛辣,少吃油腻甘甜食品,少饮浓茶,忌烟酒。多食水果、蔬菜,保持大便通畅。

  2.不要用刺激性强的肥皂洗浴。

  3.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避免情志内伤。

  [结语]

  面游风相当于西医的脂溢性皮炎、皮脂溢出症。其特点是皮肤鲜红色或黄色斑片,表面覆以油腻性鳞屑或痂皮,常有不同程度的瘙痒。应与慢性湿疮、白疤、白秃疮相鉴别。肺胃热盛证,治宜清热止痒,方用枇杷清肺饮加减;脾虚湿困证,治宜健脾渗湿,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血虚风燥证,治宜养血润燥,方用当归饮子加减。外治可酌情选用白屑酊、侧柏叶酊、痤疮洗剂、颠倒散洗剂、脂溢洗方等。

  第十九节 粉刺

  粉刺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因典型皮损能挤出白色半透明状粉汁,故称之粉刺。《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肺风粉刺)云:。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刺,日久皆成白屑,形如黍米白屑,宜内服清肺饮,外敷颠倒散。”本病以皮肤散在性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及囊肿,伴皮脂溢出为临床特征。好发于颜面、胸、背部。多见于青春期男女。相当于西医的痤疮。

  [病因病机]

  素体阳热偏盛,加之青春期生机旺盛,营血日渐偏热,血热外壅,气血郁滞,蕴阻肌肤,而发本病;或因过食辛辣肥甘之品,肺胃积热,循经上熏,血随热行,上壅于胸面。若病情日久不愈,气血郁滞,经脉失畅;或肺胃积热,久蕴不解,化湿生痰,痰瘀互结,致使粟疹日渐扩大,或局部出现结节。累累相连。

  总之,素体血热偏盛是发病的内因;饮食不节、外邪侵袭是致病的条件。若湿热夹痰,则会使病程缠绵,病情加重。

  [诊断]

  好发于颜面,亦可见于胸背上部及肩胛部等处,典型皮损为毛囊性丘疹,多数呈黑头粉刺,周围色红,用手挤压,有小米或米粒样白色脂栓排出,少数呈灰白色的小丘疹,以后色红,吨部发生小脓疱,破溃后痊愈,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或有轻度凹陷的疤痕。有时形成结节、脓肿、囊肿等多种形态损害,愈后留下明显疤痕,皮肤粗糙不平,伴有油性皮脂溢出。

  一般无自觉症状或稍有瘙痒,若炎症明显时,可引起疼痛或触痛。病程缠绵,往往此起彼伏,有的可迁延数年或十余年,一般到30岁左右可逐渐痊愈。

  [鉴别诊断]

  一、酒渣鼻好发于中年人,损害为面部中央及鼻尖弥漫性红斑、丘疹、脓疱及毛细血管扩张,晚期形成鼻赘。

  二、职业性痤疮常见于与矿物油接触者,可产生痤疮样皮损,损害较密集,可伴毛囊角化,除面部外,常侵犯手背、前臂、肘及膝等接触部位。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一)肺经风热丘疹色红,或有痒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辨证分析:肺经风热,壅阻于肌肤,故丘疹色红,或有痒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为肺经风热之象。

  治法:清肺散风。

  方药:枇杷清肺饮加减。

  (二)湿热蕴结皮损红肿疼痛,或有脓疱;伴口臭,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分析: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肥甘,湿热蕴结,薰蒸肌肤,故皮损红肿疼痛,或有脓疱;湿热蕴结肠胃,故口臭,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蕴结之象。

  治法:清热化湿。

  方药:枇杷清肺饮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三)痰湿凝结皮损结成囊肿;或伴有纳呆,便溏;舌淡胖,苔薄,脉滑。

  辨证分析:脾失健运,化湿生痰,痰湿凝结于肌肤,故见皮损结成囊肿;中焦不运则纳呆,便溏;舌淡胖、苔薄、脉滑为痰湿凝结之象。

  治法:化痰健脾渗湿。

  方药:海藻玉壶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

  二、外治法

  (一)颠倒散、鹅黄散等,茶水调搽。

  (二)三黄洗剂、颠倒散洗剂、痤疮洗剂等外搽。

  [预防与调摄]

  1.经常用温水、硫黄肥皂洗脸,以减少油脂附着面部堵塞毛孔。

  2.禁止用手挤压皮损,以免引起感染。

  3.少食油腻、辛辣及糖类食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结语]

  粉刺相当于西医的痤疮。其特点是皮肤上散在性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及囊肿,伴皮脂溢出。好发于颜面、胸背,多见于青春期男女。应与酒渣鼻、职业性痤疮相鉴别。肺经风热证,治宜清肺散风,方用枇杷清肺饮加减;湿热蕴结证,治宜清热化湿,方用枇杷清肺饮合黄连解毒汤加减;痰湿凝结证,治宜化痰健脾渗湿,方用海藻玉壶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外治选用颠倒散、鹅黄散、三黄洗剂、颠倒散洗剂、痤疮洗剂等外搽。

1... 345678910
纠错评论责编:hanbing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examw.cn

  • 2016年环球网校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单科基础强化班招生
    ¥50.00
  • 2016年环球网校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班次报名
    ¥200.00
  • 2016年环球网校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精品套餐报名
    ¥650.00
  • 2016年环球网校临床助理医师考试辅导单科基础强化班招生
    ¥50.00
  • 2016年环球网校临床助理医师考试辅导全科辅导班报名
    ¥200.00
  • 1
  • 2
  • 3
  • 4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