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
资讯
当前位置:考试网 >> 执业医师 >> 中医执业医师 >> 考试辅导 >> 文章内容

2017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笔记:第十章皮肤及性传播疾病_第6页

   2016-11-22 10:46:46   【

  第十三节 瘾疹

  瘾疹是一种皮肤出现红色或苍白风团,时隐时现的瘙痒性、过敏性皮肤病。《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云:“此证俗名鬼饭疙瘩,由汗出受风,或露卧乘凉,风邪多中表虚之人。

  初起皮肤作痒,次发扁疙瘩,形如豆办,堆累成片,日痒甚者,宜服秦艽牛蒂汤,夜痒重者,宜当归饮子服之。”本病以皮肤上出现瘙痒性风团,发无定处,骤起骤退,消退后不留任何痕迹为临床特征。一年四季均可发病,老幼都可罹患,约有15%~20%的人一生中发生过本病。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者骤发速愈,慢性者可反复发作。中医古代文献又称风瘩癌、风疹块、风疹等。本病相当于西医的荨麻疹。

  [病因病机]

  本病总因禀赋不耐,人体对某些物质过敏所致。可因卫外不固,风寒、风热之邪客于肌表;或因肠胃湿热郁于肌肤;或因气血不足,虚风内生;或因情志内伤,冲任不调,肝肾不足,而致风邪搏结于肌肤而发病。

  [诊断]

  皮肤上突然出现风团,色白或红或正常肤色;大小不等,形态不一;局部出现,或泛发全身,或稀疏散在,或密集成片;发无定时,但以傍晚为多。风团成批出现,时隐时现,持续时间长短不一,但一般不超过24小时,消退后不留任何痕迹,部分患者一天反复发作多次。自觉剧痒、烧灼或刺痛。部分患者,搔抓后随手起条索状风团;少数患者,在急性发作期,出现气促、胸闷、呼吸困难、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心慌心悸。急性者,发病急来势猛,风团骤然而起,迅速消退,瘙痒随之而止;慢性者,反复发作,经久不愈,病期多在l一2个月以上,甚至更久。

  [鉴别诊断]

  一、水疥好发于儿童,多见于春夏秋季,好发部位为四肢、腰腹部、臀部,典型皮损为纺锤形丘疹,色红,长轴与皮纹平行,中央常有针尖大小的红斑或水疱,瘙痒剧烈。

  二、猫眼疮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春秋季多见,好发于手足背、掌底、四肢伸侧等处,皮损呈多形性,有红斑、丘疹、风团、水疱、大疱等,常两种以上皮损同时存在,典型皮损为猫眼,即虹彩状,色暗红或紫红。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一)风热犯表风团鲜红,灼热剧痒,遇热则皮损加重;伴发热恶寒,咽喉肿痛;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辨证分析:风热之邪客于肌肤,外不得透达,内不得疏泄,故风团鲜红、灼热,遇热则皮损加重;风盛则剧痒;营卫不和则发热恶寒;风热壅肺卿咽喉肿痛;舌红、苔薄黄或薄白、脉浮数为风热犯表之象。

  治法:疏风清热土

  方药:消风散加减。

  (二)风寒束表风团色白,遇风寒加重,得暖则减,口不渴;舌质淡,苔白,脉浮紧。

  辨证分析:白色主寒,风性瘙痒,风寒外袭,营卫不和,故风团色白,皮肤瘙痒;寒性阴冷,故皮损得热则减,遇寒加重;阴津未伤,故口不渴;舌质淡、苔白、脉浮紧为风寒束表之象。

  治法:疏风散寒。

  方药:桂枝汤或麻黄桂枝各半汤加减。

  (三)血虚风燥风团反复发作,迁延月久,午后或夜间加剧;伴心烦易怒,口干,手足心热;舌红少津,脉沉细。

  辨证分析:血虚日久则肌肤失养,化燥生风,风气搏于肌肤,故风团、瘙痒反复迁延日久;津血同源,血虚亦致阴血不足,虚火内生,故伴心烦易怒,口干,手足心热;虚热内扰阴分则午后或夜间症状加剧;舌红少津、脉沉细为血虚津伤、虚热内生之象。

  治法:养血祛风润燥。

  方药:当归饮子加减。

  二、外治法

  (一)香樟木、蚕砂各30—60g,煎水外洗。

  (二)炉甘石洗剂外搽。

  [其他疗法]

  一、针刺皮损发于上半身者,取曲池、内关;发于下半身者,取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发于全身者,配风市、风池、大肠俞等。手法:除血虚风燥证外,其他均用泻法。耳针取神门、肺区、枕部、肝区、脾区、肾上腺、皮质下等穴,针刺后留针1小时,每次选2—3穴。

  二、放血分别在双耳尖、双中指尖、双足趾尖经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刺之,挤出少许血液。

  三、西医治疗对急性者,可选用抗组胺制剂、钙剂、硫代硫酸钠等。病情严重者,可短期内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如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若出现喉头水肿,呼吸困难,应给予0.1%肾上腺素皮下或肌肉注射,静脉注射地塞米松。若出现窒息,应行紧急气管切开术。

  [预防与调摄]

  1.尽可能找出病因并去除之。

  2.禁食辛辣、鱼腥等物。

  3.避风寒,调情志,慎起居。

  [结语]

  瘾疹相当于西医的荨麻疹。其特点是皮肤上出现瘙痒性风团,发无定处,骤起骤退,消退后不留任何痕迹。应与水疥、猫眼疮相鉴别。风热犯表证,治宜疏风清热,方用消风散加减;风寒束表证,治宜疏风散寒,方用桂枝汤或麻黄桂枝各半汤加减;血虚风燥证,治宜养血祛风润燥,方用当归饮子加减。

  第十四节 牛皮癣

  牛皮癣是一种患部皮肤状如牛项之皮,厚而且坚的慢性瘙痒性皮肤病。在中医文献中,因其好发于颈项部,故称为摄领疮;因其缠绵顽固,故亦称为顽癣。《诸病源候论·摄领疮候》云:“摄领疮,如癣之类,生于项上痒痛,衣领拂着即剧,是衣领揩所作,故名摄领疮也。”《外科正宗·顽癣》云:“牛皮癣如牛项之皮,顽硬且坚.抓之如朽木。”本病以皮肤局限性苔藓样变,伴剧烈瘙痒为临床特征。好发于青壮年。慢性经过,时轻时重,多在夏季加剧,冬季缓解。相当于西医的神经性皮炎。

  [病因病机]

  初起多为风湿热之邪阻滞肌肤,或颈项多汗,硬领摩擦等所致;病久耗伤阴液,营血不足,血虚生风生燥,肌肤失养而成;血虚肝旺,情志不遂,郁闷不舒,或紧张劳累,心火上炎,以致气血运行失职,凝滞肌肤,每易成诱发的重要因素,且致病情反复发作。

  总之,情志内伤、风邪侵袭是本病发病的诱发因素,营血失和、经脉失疏、气血凝滞则为其病机。

  [诊断]

  好发于颈部、肘部、骶部及小腿伸侧等处。常呈对称性分布,亦可沿皮神经分布呈线状排列。

  皮损初起为有聚集倾向的多角形扁平丘疹,皮色正常或略潮红,表面光泽或覆有菲薄的糠皮状鳞屑,以后由于不断地搔抓或摩擦,丘疹逐渐扩大,互相融合成片,继之则局部皮肤增厚,纹理加深,互相交错,表面干燥粗糙,并有少许灰白色鳞屑,而呈苔藓样变,皮肤损害可呈圆形或不规则形斑片,边界清楚,触之粗糙。由于搔抓,患部及其周围可伴有抓痕、出血点或血痂,其附近也可有新的扁平小丘疹出现。

  自觉阵发性奇痒,被衣摩擦与汗渍时更剧,入夜尤甚,搔之不知痛楚。情绪波动时,瘙痒也随之加剧。因瘙痒可影响工作和休息,患者常伴有失眠、头昏、烦躁症状。

  本病病程缓慢,常数年不愈,反复发作。

  临床上按其发病部位、皮损多少分为泛发型和局限型两种。局限型,皮损仅见于颈项等局部,为少数境界清楚的苔藓样肥厚斑片;泛发型,分布较广泛,好发于头、四肢、肩腰部等处,甚至泛发全身各处,皮损特点与局限型相同。

  [鉴别诊断]

  一、慢性湿疮多有皮肤潮红、丘疹、水疱、糜烂、渗出等急性湿疮的发病过程,皮损以肥厚粗糙为主,伴有出疹、水疱、糜烂、渗出,边界欠清,病变多在四肢屈侧。

  二、皮肤淀粉样变多发在背部和小腿伸侧,皮肤为高粱米大小的圆顶丘疹,色紫褐,质较硬,密集成群,角化粗糙。

  三、白疙皮损基底呈淡红色,上覆以银白色糠秕状鳞屑,剥去后有薄膜现象和点状出血。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一)肝郁化火皮损色红,伴心烦易怒,失眠多梦,眩晕心悸,口苦咽干;舌边尖红,脉弦数。

  辨证分析:情志内伤,肝郁气滞;,郁久化火,肝胆火盛,熏蒸肌肤,故见皮损色红;火热内扰则心悸,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胆气循经上溢则口苦;津为火灼则咽干;舌红、脉弦数为肝经化火之象。

  治法:清肝泻火。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二)风湿蕴肤皮损呈淡褐色片状,粗糙肥厚,剧痒时作,夜间尤甚;苔薄白或白腻,脉濡而缓。

  辨证分析:风湿之邪蕴结于肌肤,经络失疏,局部气血凝滞,肌肤失养,故皮损呈淡褐色片状,粗糙肥厚;风盛则痒;扰于阴分则夜间尤甚;苔薄白或白腻、脉濡而缓为风湿蕴肤之象。

  治法:疏风利湿。

  方药:消风散加减。

  (三)血虚风燥皮损灰白,抓如枯木,肥厚粗糙似牛皮;伴心悸怔仲,失眠健忘,女子月经不调;舌淡,脉沉细。

  辨证分析:血虚生风化燥,肌肤失养,故皮损灰白,抓如枯木,肥厚粗糙似牛皮;血虚,心神失养,故心悸怔仲,失眠健忘;女子以血为用,血虚经血乏源,故月经不调;舌淡、脉沉细为血虚之象。

  治法:养血祛风润燥。

  方药:四物消风饮或当归饮于加减。

  二、外治法

  以止痒为原则。

  (一)皮损较薄者,外涂2号癣药水、斑蝥醋、百部酊、川槿皮酊等,每天数次。

  (二)皮损较厚者,外涂润肤膏、黑油膏、藜芦膏等,每天数次。

  [其他疗法]

  一、针刺疗法常取穴曲池、血海;备用穴为合谷、三阴交。中强刺激,每天1次,留针15—30分。

  二、梅花针苔藓样变明显者,可用梅花针叩击皮损,以少量渗血为度,每天1次。

  [预防与调摄]

  1.忌食烟、酒、辣椒等刺激性食物,禁用手搔抓及热水烫洗。

  2.内衣宜穿棉布制品,不宜穿过硬的衣服,以免刺激皮肤。

  3.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刺激。

  [结语]

  牛皮癣相当于西医的神经性皮炎。其特点是皮肤局限性苔藓样变,伴剧烈瘙痒。应与慢性湿疮、皮肤淀粉样变、白疙相鉴别。肝郁化火证,治宜清肝泻火,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风湿蕴肤证,治宜疏风利湿,方用消风散加减;血虚风燥证,治宜养血祛风润燥,方用四物消风饮或当归饮子加减。外治以止痒为原则,可选用2号癣药水、斑蝥醋、百部酊、川槿皮酊、润肤膏、黑油膏等。

  第十五节 风瘙痒

  风瘙痒是指无原发性皮肤损害,而以瘙痒为主要症状的皮肤感觉异常性皮肤病。中医文献中又称之为风痒、血风疮、痒风、谷道痒、阴痒等。《诸病源候论》云:“风瘙痒者,是体虚受风,风人腠理,与气血相搏,而俱往来于皮肤之间。邪气微,不能冲击为痛,故但瘙痒也。”本病以自觉皮肤阵发性瘙痒,搔抓后常出现抓痕、血痂、色素沉着和苔藓样变等继发性皮损为临床特征。临床上可分为局限性和泛发性两种。局限性者,以阴部、肛门周围瘙痒最多;泛发性者,则多泛发全身。本节仅介绍泛发性者。本病多见于老年及青壮年,好发于冬季,少数也可夏季发病。相当于西医的皮肤瘙痒症。

  [病因病机]

  禀性不耐,血热内蕴,外邪侵袭,致血热生风而痒;或因病久、年老体弱,气血亏虚,风邪乘虚外袭,血虚生风,肌肤失养而痒;或为饮食不节,嗜食辛辣炙博、醇酒油腻,损伤脾胃,湿热内生,日久化热生风,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佛郁于肌肤而发;或由情志内伤,五志化火,血热内蕴,化热动风而成。

  [诊断]

  瘙痒为本病的主要症状,瘙痒为阵发性,白天轻,夜间重,亦因饮酒、情绪变化、受热、搔抓、摩擦后发作或加重。无原发性皮损,由于连续反复搔抓,可引起抓痕、表皮剥脱和血痂,日久皮肤可出现肥厚、苔藓样变、色素沉着以及湿疹样变。

  患者常因瘙痒而致失眠或夜寐不安,白天精神不振,甚至影响食欲。

  发生在秋末及冬季,因气温骤冷所诱发者常因瘙痒而致失眠或夜寐不安,称冬季风瘙痒,一般春暖可愈;发于夏季,由温热所诱发者,称夏季风瘙痒,入冬则轻。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一)风热血热青年患者多见,病属新起,症见皮肤瘙痒剧烈,遇热更甚,皮肤抓破后有血痂;伴心烦,口干,小便黄,大便于结;舌淡红,苔薄黄,脉浮数。

  辨证分析:风热外袭,或血热生风,风盛阻于肌肤,故皮肤瘙痒剧烈;因于热邪,故遇热痒甚;血热生风则皮肤抓破后有血痂;热扰心神则心烦;热邪伤津,津不上承而口干,肠道津亏则大便于结;热移小肠则小便色黄;舌淡红、苔薄黄、脉浮数为风热之象。

  治法:疏风清热凉血。

  方药:消风散合四物汤加减。血热甚者,加丹皮、紫草以凉血清热;风盛者,加全蝎、防风以祛风止痒。

  (二)湿热蕴结瘙痒不止,抓破后脂水淋漓;伴口干口苦,胸胁闷胀,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分析: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湿热内生,蕴结于肌肤,化热生风,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故见皮肤瘙痒不止,抓破后脂水淋漓;肝胆实热则口苦口干,胸胁闷胀,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蕴结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止痒。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三)血虚肝旺以老年人为多见,病程较长,皮肤干燥,抓破后血痕累累;伴头晕眼花,失眠多梦;舌红,苔薄,脉细数或弦数。

  辨证分析:年老气血不足或久病耗伤阴血,皆可致血虚肝旺,生风化燥,肌肤失养,故见皮肤干燥、瘙痒;病程较长,反复搔抓,故抓破后血痕累累;血虚肝旺则头晕眼花,失眠多梦;舌红、苔薄、脉细数或弦数为血虚肝旺之象。

  治法:养血润燥,祛风止痒。

  方药:地黄饮子、当归饮子加减。体虚年老者,重用黄芪、党参以补气;瘙痒甚者,加全蝎、地骨皮以止痒;皮肤肥厚脱屑者,加阿胶、丹参以养血活血。

  二、外治法

  (一)周身皮肤瘙痒者,可选用百部酊、苦参酒外搽,每天数次。

  (二)皮损有湿疹样变者,用.三黄洗剂外搽,每天4—5次;苔藓样变者,用黄柏霜外涂,每天3次。

  (三)各型皮肤瘙痒,可用药浴或熏洗、熏蒸疗法。如苦参片、白鲜皮、百部、蛇床子、地肤子、地骨皮、花椒等煎水作全身熏浴,或矿泉浴等。

  (四)皮肤干燥发痒者,可外用各种润肤膏薄搽。

  [预防与调摄]

  1.忌食辛辣、鱼腥发物,忌饮酒,多食蔬菜、水果。

  2.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搔抓、摩擦或热水烫洗,忌用碱性强的肥皂洗澡。

  3.内衣要柔软宽松,宜穿棉织品,不宜穿毛织品。

  [结语]

  风瘙痒相当于西医的皮肤瘙痒症。其特点是皮肤阵发性瘙痒,搔抓后出现抓痕、血痂、色素沉着和苔藓样变等继发性皮损。临床上可分为局限性和泛发性两种。风热血热证,治宜疏风清热凉血,方用消风散合四物汤加减;湿热蕴结证,治宜清热利湿止痒,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血虚肝旺证,治宜养血润燥、祛风止痒,方用地黄饮于、当归饮子加减。外治可根据不同皮损,分别选用百部酊、苦参酒、三黄洗剂、黄柏霜等外搽。

  第十六节 风热疮

  风热疮是一种斑疹色红如玫瑰,脱屑如糠秕的急性自限性皮肤病。中医文献中又称之血疳疮、风癣、母子疮等。《外科正宗》云:“风癣如云朵,皮肤娇嫩,抓之则起白屑。……初起消风散加浮萍一两,葱豉作引,取汁发散。久者服首乌丸、蜡矾丸,外搽大黄膏,用槿皮散选而用之,亦可渐效。”《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云:“风癣,即年久不愈之顽癣也,搔之痹顽,不知痛痒。”本病以淡红色或黄褐色圆形或椭圆形斑,其长轴与皮纹一致,上覆以糠秕状鳞屑,先有母斑后有子斑为临床特征。好发于春秋季节,多见于青壮年。有自限性,一般4—6周可自行消退,但也有少数患者病程长达2—3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相当于西医的玫瑰糠疹。

  [病因病机]

  过食辛辣炙博,或情志抑郁化火,导致血分蕴热,热伤阴液而化燥生风,复感风热外邪,内外合邪,风热凝滞,郁闭肌肤,闭塞腠理而发病。

  [诊断]

  部分患者皮损发生前可有全身不适、头痛咽痛等前驱症状。皮损初发时常于躯干或四肢出现一椭圆形或圆形淡红或黄褐色斑片,直径约3—5cm,边缘不整齐,上覆以少量粘着性糠秕状鳞屑,长轴与皮纹或肋骨平行,此即为母斑,或称先驱斑,母斑大多为1个,但亦可能为2—3个。母斑出现1—2周后,即在躯干及四肢近端出现多数与母班相同而形状较小的红斑,称为子斑或继发斑。子斑出现后,母斑颜色变得较为暗淡,皮损颜色不一,自鲜红至褐色、褐黄色或灰褐色不等。好发于胸、背、腹、四肢近端及颈部,尤以胸部两侧多见,少数也可见于股上部,但颜面、小腿一般不发生,粘膜偶有累及。

  患者有不同程度瘙痒,少数完全不痒。一般无全身症状,但也有部分患者有周身不适,头痛咽痛,轻度发热,颈或腋下空格核肿大等全身症状。

  本病有自限性,一般经4—6周皮损可自然消失,遗留暂时性色素减退或沉着斑,少数病例可迁延2—3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痊愈,愈后一般不再复发。

  [鉴别诊断]

  一、紫白癜风多发于胸背、颈侧、肩胛等处,皮损为黄豆到蚕豆大小的斑片,微微发亮,先淡红或赤紫,将愈时呈灰白色斑片。—·般无自觉症状,或有轻度瘙痒。真菌检查阳性。

  二、圆癣皮损数目少,呈环形。中心有自愈倾向,周边有丘疹、水疱。真菌检查阳性。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一)风热蕴肤证发病急骤,皮损呈圆形或椭圆形淡红斑片,中心有细微皱纹,表面有少量糠秕状鳞屑;伴心烦口渴,大便于,尿微黄;舌红,苔白或薄黄,脉浮数。

  辨证分析:血分蕴热,复感风热,风热蕴结于肌肤,故发病急骤,皮损呈圆形或椭圆形淡红色斑片;风热伤津,肤失润养,故皮损中心有细微皱纹,表面有少量糠秕状鳞屑;心烦口渴、大便于、尿微黄为脏腑有热之征;舌红、苔黄、脉浮数为风热蕴肤之象。

  治法:疏风清热止痒,

  方药:消风散加减。瘙痒甚者,加白鲜皮、地肤子以祛风止痒。

  (二)风热血燥证斑片鲜红或紫红,鳞屑较多,瘙痒剧烈,伴有抓痕、血痂;舌红,苔少,脉弦数。

  辨证分析:风热久羁,内人营血。伤阴化燥,故斑片鲜红或紫红,鳞屑较多,瘙痒剧烈,伴有抓痕、血痂;舌红、苔少,脉弦数为风热血燥之象。

  治法:凉血清热,养血润燥。

  方药:凉血消风汤加减、血热甚者,加水牛角以凉血清热。

  二、外治法

  (—)以5%一10%硫黄膏处涂或三黄洗剂、2号癣药水、复方蛇床子洗剂等外搽,每天3—4次。

  (二)苦参、蛇床子,土茯苓各30g,川椒l:g,明矾15g,煎水外洗,每天1次。

  [预防与调摄]

  1.注意皮肤清洁卫生,避免风邪外袭。

  2.皮肤忌用热水烫洗,避免搔抓,忌用刺激性的外用药物。

  3.忌食辛辣、鱼腥发物。

  [结论]

  风热疮相当于西医的玫瑰糠疹。其特点是淡红色或黄褐色斑,其长轴与皮纹一致,上覆以糠秕状鳞屑,先有母斑后有子斑。应与紫白癜风、圆癣相鉴别。风热蕴肤证,治宜疏风清热止痒,方用消风散加减;风热血燥证,治宜凉血清热、养血润燥,方用凉血消风汤加减。外治可选用硫黄膏外涂,三黄洗剂、2号癣药水外搽或中药外洗。

1... 345678910
纠错评论责编:hanbing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examw.cn

  • 2016年环球网校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单科基础强化班招生
    ¥50.00
  • 2016年环球网校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班次报名
    ¥200.00
  • 2016年环球网校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精品套餐报名
    ¥650.00
  • 2016年环球网校临床助理医师考试辅导单科基础强化班招生
    ¥50.00
  • 2016年环球网校临床助理医师考试辅导全科辅导班报名
    ¥200.00
  • 1
  • 2
  • 3
  • 4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