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文言文阅读综合;文言实词;文言翻译.
【分析】【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乙】齐桓公问管仲:“君王要重视(贵:重视,崇尚)什么?”(管仲回答)说:“要看重天.”桓公仰望着(天).管仲说:“所说的天,不是指苍苍茫茫的天空.当君王的,要把老百姓当作天.百姓赞同(政事)社会就会安定,百姓辅佐(君王)国家就能富强;百姓非议(政事)天下就会危险,百姓反对(君王),国家就会灭亡.” 《诗经》说:有的人们不良善,徒然相怨在一方.如果百姓埋怨他的官员,最后国家却不灭亡的情况,从来就没有过.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①句意为:你又何必参与呢?间:参与;
②句意为: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徧:通“遍”,普遍;
③句意为: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福:保佑;
④句意为:不是指苍苍茫茫的天空.非:不.
(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A.句意为: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之:代词,指齐师伐我这件事.
B.句意为:不是指苍苍茫茫的天空.之:的.
C.句意为:百姓赞同(政事)社会就会安定.之:代词,指代政事.
D.句意为:停止耕种到田间高地上休息.之:动词,去,往.
故选:B.
(3)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句重点词语有:“狱”,案件;“虽”,即使;“情”,实情.句意为: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
②句重点词语有:“与”,赞同;“辅”,辅佐;“非”,非议;“背”,反对.句意为:百姓赞同(政事)社会就会安定,百姓辅佐(君王)国家就能富强;百姓非议(政事)天下就会危险,百姓反对(君王),国家就会灭亡.
(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甲】小大之狱,虽不能查,必以情.【乙】君人者②,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两篇文章都是围绕 “取信于民” “得民心”“民为贵”的观点展开议论的.
答案:(1)①参与;②普遍;③保佑;④不
(2)B.
(3)①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
②百姓赞同(政事)社会就会安定,百姓辅佐(君王)国家就能富强;百姓非议(政事)天下就会危险,百姓反对(君王),国家就会灭亡.
(4)【甲】小大之狱,虽不能查,必以情.【乙】君人者②,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两篇文章都是围绕 “取信于民” “得民心”“民为贵”的观点展开议论的.
11.阅读下列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说一说“好声音”
①“中国好声音”节目的前期投入是人民币六千万,最后的收益达到了三亿。作为最受瞩目的电视娱乐节目,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听”。
②“好声音”里的“声音”是狭义的,单指歌唱之人声。在中国,早在春秋战国之前,“声”和“音”两个字是分开使用的。
③构成声音的是声源,构成声源的是能量,而能量的表现形式之一﹣﹣振动,使空气分子和其他分子产生摩擦,声音就此出现。
④请不妨运用想象视觉化一下这个只有一瞬间的“漫长过程”﹣﹣能量的碰撞产生声音(振动),通过或远或近的空间﹣﹣声源与你耳朵之间的媒介(通常就是大气),以每秒182.88米的速度抵达你的耳廓,通过你的耳道,于是这两者开始产生共振,然后你的耳膜开始振动,耳膜内侧的小听骨对声音进行限幅和衰减以免声能传送到内耳时对其造成损害。现在,声音的振动传送到了幽暗潮湿的内耳,分子的机械振动变成了液体振动,海螺状的耳蜗开始工作。它开始分辨声音振动的信息,14000个长短不一的毛状声音感知细胞开始对不同频率进行处理,长的对应低频,短的对应高频。耳朵把声音这一犹如絮乱线团的混沌整体条分缕析地拆解成一根根声音组成的最细小的声音丝线,重新组合。刹那间,声音完成了从声源到接收系统的旅程,神经元的能量电流在我们的头脑中雷声四起、纤毫毕现﹣﹣声音由振动变成了大脑能感受到的信息﹣﹣声音的物理属性到此结束,而接下来的征程则变得愈加波云诡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