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郄穴
(一)概述
“郄”有空隙之意,是各经之气深聚的部位。从郄穴的含义而论,是气血出入于较深的部位之意,在经脉循行路线上,气血流注于肘、膝以下,个别在膝上,遇到迂曲部位时,气血汇聚、输注之状,如灌注于孔隙之中,故称为“郄”,将此位置的腧穴称为郄穴。
(二)内容及分布
郄穴的穴名和位置,首载于《针灸甲乙经》,共16穴。包括十二经脉各有1个郄穴,都位于本经上;阴、阳跷脉及阴、阳维脉也各有1个郄穴,分别位于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足厥阴肝、足少阳胆经上。从郄穴的分布来看,大多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只有胃经郄穴梁丘位于膝上。
郄穴表
阴 经 |
郄 穴 |
阳 经 | |
手太阴肺经 |
孔最 |
温溜 |
手阳明大肠经 |
手少阴心经 |
阴郄 |
养老 |
手太阳小肠经 |
手厥阴心包经 |
郄门 |
会宗 |
手少阳三焦经 |
足太阴脾经 |
地机 |
梁丘 |
足阳明胃经 |
足少阴肾经 |
水泉 |
金门 |
足太阳膀胱经 |
足厥阴肝经 |
中都 |
外丘 |
足少阳胆经 |
阴维脉 |
筑宾 |
交信 |
阴跷脉 |
阳维脉 |
阳交 |
跗阳 |
阳跷脉 |
(三)临床应用
郄穴是经气深聚之处,有汇聚气血、调理气血的作用,与经脉、脏腑的生理、病理有密切关系,其临床应用主要分诊断和治疗两方面。
1、诊断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郄穴是经络、穴位诊断的要穴,又因郄穴几乎都在四肢肘膝以下,操作方便,临床较为常用。
(1)郄穴反应病候较快,是急性病反应很明显的腧穴,因而对脏腑急病的诊断有积极意义。如:
胃脘部急性疼痛一梁丘、中脘常有压痛;
胆病一外丘、胆俞有压痛;
心悸、心痛一郄门、神堂有压痛;
痔疮一孔最、大肠俞有压痛;
急性胸膜炎一郄门有压痛;
急性乳腺炎梁丘有压痛。
(2)有学者将十二经郄穴作为“定性穴”,再配以俞、募等“定位穴”作为病位分析的辅助诊断。如:
温溜出现压痛说明消化道有穿孔;
配肝俞、胃管下俞诊断为食管静脉曲张出血;
配中脘、左承满诊断为胃穿孔;
配中脘、右梁门,则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
配中脘、天枢、大肠俞则诊断为肠穿孔等。
2、治疗
郄穴的主治特点有二:一是擅治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证,尤其是急性疼痛;二是治疗出血证。但阴阳经郄穴在主治上又各有侧重点,分述如下表:
阴、阳经郄穴主治作用表
|
共同点 |
不同点 |
阳经郄穴 |
1、擅长治本经循行部位、所属脏腑的急性病证,尤其是急性疼痛 |
多用于治疗疼痛; 较少用于治疗出血证 |
阴经郄穴 |
2、擅长治出血证 |
多用于治疗血证; 也用于一些脏腑、器官的痛证 |
(1)阳经郄穴:多用于治疗气形两伤病证。气伤痛,形伤肿,即治疗肿痛的病症,较少用于出血证的治疗。如:
梁丘一急性胃痛、膝肿、大惊乳痛;
养老一急性腰痛、肩痛欲折、孺如拔;
温溜一头痛、口舌咽喉肿痛、面肿、肠鸣腹痛、肩背酸痛、寒热头痛;
金门一腰痛、下肢痹痛;暴疝;小儿惊厥;
会宗一上肢肌肤痛、心痛,肠痈;
外丘一胸胁痛、颈项强痛;癫痫;
跗阳一头痛、腰腿痛;暴注泄泻;
阳交一肠鸣胀满疼痛。
(2)阴经郄穴:多治疗血证,也用于一些脏腑、器官的痛证。如
孔最一咯血、吐血、咽喉肿痛;
阴郄一吐血、衄血、心痛;不寐、癫痫;
郄门一呕血、衄血、咳血;心痛、胸痛;
中都一便血、崩漏、产后恶露不绝、小腹痛;睾丸肿痛;
地机一便血、崩漏、痛经、腹痛、瘾瘕,暴注下泄;
水泉一月经不调,痛经、腹痛;
交信月经不调,崩漏,睾丸肿痛;
筑宾一疝痛、小腿内侧痛。
近年来对郄穴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从报道来看较多的是临床治疗方面。病种涉及临床各科30余种,治疗方法除采用单纯针刺与艾灸外,还有穴位注射、电针、指针、埋针、温针、刺血等,具有疗效高、见效快、用穴少的特点。
3、配穴方法
(1)单取郄穴:根据各经郄穴的主治作用,单独选用治疗某种疾病。
(2)郄、募配穴:郄穴治急,募穴治实,两者相配局远呼应,缓急疏通,对脏腑经络之气突然阻滞所发生的病症可获缓急止痛之效。也可同时配用俞穴。
(3)郄、会配穴:郄穴是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临床用于治急;八会穴是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经气会聚的部位,可治疗与此八者有关的病症及急性病,两者相配有较好的治疗急性病症的作用。如梁丘配中脘治疗急性胃痛,孔最配膻中治疗气逆咳血等。
附:十六郄穴歌
郄义即孔隙,本属气血集。肺向孔最取,大肠温溜别;
胃经是梁丘,脾属地机穴;心则取阴郄,小肠养老列;
膀胱金门守,肾向水泉施;心包郄门刺,三焦会宗持;
胆郄在外丘,肝经中都是;阳跷跗阳走,阴跷交信期;
阳维阳交穴,阴维筑宾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