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络穴
(一)慨述
十五络脉从本经分出的部位各有1个腧穴,称为络穴。“络”,有联络、散布之意。络穴的名称与本经络脉名称相同。
络穴是络脉别出经脉的部位,从络穴处别出的十五络脉为络脉的主络,有明确的循行通路,然后络脉继续分支,越分越细,最后如网络般遍布全身。因此,络脉沟通表里两经外,还与其他经脉有密切联系。而且十五络有统属全身络脉的作用。此外,络脉还有输送营卫气血以渗灌濡养周身组织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孙络来完成的。可见,十五络穴作为经脉之气与络脉之气交会的部位和络脉的起始部位,就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内容及分布
络穴的内容首载于《灵枢·经脉》篇。十二经脉各有1个络穴,加上任脉络穴鸠尾、督脉络穴长强和脾之大络大包,总称十五络穴。
十五络脉的循行和分布在经络总论中已有叙述,十二经的络脉从本经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别出后,阴经络脉走向其相表里的阳经经脉,阳经络脉走向其互为表里的阴经经脉,阴阳经的络脉相互双重交通连接,络脉加强了肢体部表里经的联系。任脉从鸠尾别出散布腹部;督脉从长强别出,散布头部,并别走足太阳经;脾之大络从大包别出散布胸胁,加强了人体前、后、侧的统一联系。
(三) 临床应用
1、治疗
从对络穴理论基础的分析可知,络脉由络穴别出,络脉的作用正是络穴的作用,其临床应用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1)十二经络穴可沟通表里两经,不仅可以治疗本经病,也能治疗其相表里的经脉的病症。因“一络通两经”,针刺一经络穴可以疏通阴阳表里二经的气血阻滞,从而使经脉通调,病痛自去。因此,络穴也治本经及表里经脉循行所过部位及其归属脏腑的疾患。如列缺为手太阴肺经络穴,既可治疗肺经的咳嗽、喘息,又可治疗大肠经的头齿痛、面瘫等;丰隆为足阳明胃经的络穴,既可治疗胃经的喉痹、胃痛、呕吐,又可以治疗胸闷、心悸、四肢肿等脾经病。
(2)治疗本络的病症。当十五络脉脉气异常,出现各自的虚、实病候时,皆可取相应的络穴加以治疗。十五络脉各有其虚实病候,在《灵枢‘经脉》中有具体记载,如:“手太阴之别,……其病实则手锐掌热,虚则欠款,小便遗数。手少阴之别,……其实则支膈,虚则不能言……”。从记述的病候中可知络脉脉气异常时所反映的症状,基本上类似于十二经脉脏腑病候。诸条络脉的病候虽只举述了二三种症状,但从络脉沟通表里经脉关系的作用来分析,它的病候不仅同十二经中的本经病候相同,还与其互为表里的经脉相关联。
(3)因络穴还联络诸经,所以对其他一些有关经脉的病症都有治疗作用。
(4)治疗慢性疾病。清代医家有“初病在经,久病人络”之说,认为血、气、痰、湿等邪气积聚,常常由经至络,故由内伤引起的诸种慢性疾病均可取络穴。
2、配穴方法
(1)单独选用:络穴的治疗作用较强,单用络穴,也常能收到迅速而确切的疗效。
(2)原、络配穴:原穴是脏腑的原气输注经过留止的部位,可以治疗各所属脏腑的病变;络穴是表里两经联络之处,具有主治表里两经有关病症的作用,两穴相配能通达内外,贯穿上下,对互为表里的脏腑经络的疾患有很好的协同治疗作用。原络配穴法就是指表里经的原穴与络穴相配合,无论是表经还是里经,均以原穴为主,络穴为辅,又称“主客原络配穴”。具体应用时有两条原则:
1)表里两经均病时,根据脏腑经络先病与后病而定。先病为主,取其经的原穴,后病者为辅,取其经的络穴。例如肺经先病,取其经的原穴太渊为主;大肠经后病,取其经络穴偏历为客。反之若大肠先病,即取其经的原穴合谷为主;肺经后病即取其经的络穴列缺为客。
2)表经或里经单独一经有病时,则应取病变脏腑经络的原穴配相表里脏腑经络(未病者)的络穴。
在传统的“主客原络配穴”法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病情,取本经原络配穴法、异经原络配穴法,也能取得良好效果。
十五络穴中的列缺、公孙、内关、外关4个穴位,还属于特定穴中的另一类一八脉交会穴。列缺通任脉,公孙通冲脉,内关通阴维,外关通阳维。因此,这4个络穴,不仅可以治疗各自所属经脉脏腑的病变和相表里经脉脏腑的病变,也可治疗与其脉气相通的奇经的病症,治疗范围更为广泛。
附:十五络穴歌
人身络穴一十五,我今逐一从头举,手太阴络为列缺,手少阴络即通里,
手厥阴络为内关,手太阳络支正是,手阳明络偏历当,手少阳络外关住,
足太阳络号飞扬,足阳明络丰隆记,足少阳络为光明,足太阴络公孙寄,
足少阴络名大钟,足厥阴络蠡沟配,阳督之络号长强,阴任之络号尾翳,
脾之大络号大包,十五络脉君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