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
资讯
当前位置:考试网 >> 执业医师 >> 中西医执业医师 >> 复习指导 >> 文章内容

2017年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针灸学》章节复习:第五章特定穴_第2页

   2016-12-05 15:20:18   【

  第二节 俞穴、募穴

  (一)概述

  俞穴、募穴常总称为俞募穴。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各脏腑均有1个,共12个。募穴是脏腑经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各脏腑也均有1个,共12个。俞穴位于背腰部,故又称背俞穴;募穴位于胸腹部,故又称腹募穴。因为两者均与某一脏腑在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方面有密切联系,其主治作用具有相同之处,临床应用时又多同时配合使用,故多同时出现。

  俞穴首见于《灵枢·背腧》,篇中载有肺、心、肝、脾、肾五脏背俞穴的名称和位置。《脉经》明确了肺俞、肾俞、肝俞、心俞、脾俞、大肠俞、膀胱俞、胆俞、小肠俞、胃俞等10个背俞穴的名称和位置。《针灸甲乙经》又补充了三焦俞,并记载有俞穴的刺灸法。《备急千金要方》又补充了厥阴俞,始而完备。

  募穴,首见于《素问·奇病论》:“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难经·六十七难》虽有“五脏募皆在阴,而俞皆在阳”的记载,但无具体穴名。同样至《脉经》才明确了期门、日月、巨阙、关元、章门、太仓(中脘)、中府、天枢、京门、中极的名称和位置。《针灸甲乙经》又补充了三焦募石门,后人又补充了心包募膻中,始臻完备。募,募集、招募之意,引伸为结聚,说明募穴是脏腑经气汇集于胸腹部的腧穴。

  中医学认为:“背为阳”,“头者,诸阳之会也”,说明在人体正常生理活动中,头及脊背起着主导作用,能影响机体及内脏,而内脏疾病又能反应到背部。从经脉的循行来看,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问的关系是密切相关的,两者一居脊柱正中,一居脊柱两旁,两者经气相互交会。督脉为“阳脉之海”,足太阳膀胱经为“诸阳之属”,王冰更认为督脉能“督领经脉之海”。因此不难看出五脏六腑之背俞穴之所以位于膀胱经内侧线上,是因为这条经在部位上接近督脉,督脉不仅与之有共同的循行通路,更是“阳脉之海”,能“督领经脉之海”,脏腑之气不仅通于督脉,而且还通于足太阳膀胱经。所以,背俞穴作为脏腑之气输转出入之处,不仅能反映脏腑功能的变化,而且可用于治疗各类脏腑疾患。

  募穴之所以能反映脏腑的功能变化以及被应用于治疗脏腑疾病,其主要原因是募穴在解剖位置上与五脏六腑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祖国医学的解剖知识,认为胸腹部是五脏六腑等重要脏器所在之处。张介宾认为募穴“为脏气结聚之所”,汪机认为募穴是“经气聚于此也”。从募穴所处的部位来看,募穴基本上分布在相应的脏腑体表部位,募穴与脏腑之气直接相通。

  (二)内容及分布规律

  1、背俞穴

  历代针灸文献中,对背俞穴的部位有很多不同的记载。现代还是以《灵枢·背腧》“皆挟脊相去三寸所”为根据,将背俞穴定位于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上下以椎骨而计。临床应用时,除按照背俞穴的基本定位取穴之外,更主要的是以手按压“反应点”,方能准确地掌握背俞穴的部位。《灵枢·背腧》篇言:“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黄帝内经太素》有“脉微有不应寸数,按之痛者为正”,《类经》有“但按其俞穴之处,必痛而且解,即其所也。解,瘦软解散之谓”。都说明取背俞穴不要过分拘泥于分寸,而应该细心地寻按“反应点”而针刺其处。

  背俞穴在背部膀胱经第一侧线上的分布,大体依脏腑位置上下排列,分别冠以脏腑之名。自上而下为肺俞、厥阴俞(心包之俞穴)、心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可以看出,肺的位置最高,肺俞也位于最高,膀胱位置最低,膀胱俞位置也最低。

  2、募穴

  募穴皆位于胸腹部。脏腑之募穴大部分不位于本经上,而是依脏腑所在部位而定,多在各脏腑的附近,有在本经的,有在他经的,有的是双穴,有的是单穴,其具体分布是:

  位于任脉者有6个:心募巨阙穴,小肠募关元穴,心包募膻中穴,三焦募石门穴,胃募中脘穴,膀胱募中极穴。

  位于肝经者有2个:肝募期门穴(本经上),脾募章门穴。

  位于胆经者有2个:胆募日月穴(本经上),肾募京门穴。

  位于胃经者有1个:大肠募天枢穴。

  位于肺经者有1个:肺募中府穴(本经上)。

  位于任脉上者只有单穴,余皆为双穴。

  (三)临床应用

  俞、募穴在临床的应用,主要分诊断和治疗两大方面。

  1、诊断

  病邪侵人脏腑,相应的俞、募穴会出现特殊反应,可据此诊察疾病。《内经》中就有许多用俞穴来诊断疾病的记载,如:“按之快然”、“按之热气甚”、“应手如痛”、“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陷”等等,都是诊察脏腑疾病的客观依据。这种扪察背俞诊断疾病的“经穴触诊法”被历代医家沿用至今。另可见俞、募穴处皮肤变色、凹陷、突起、按压有异物感等。

  近代用背俞穴诊察疾病,除沿用《内经》以来“经穴触诊法”以外,还广泛使用现代科学技术的诊察方法,如穴位温度、红外成像技术、皮肤电现象等,弥补了经穴触诊法存在经验差异的不足,给临床准确运用背俞穴治疗疾病提供了可靠指征。

  2、治疗

  俞、募不仅可以用于诊断疾病,更重要的是用于治疗疾病。《内经》中有不少用俞、募穴治疗脏腑疾病的记载,历代针灸家更是十分重视应用俞、募穴治疗疾病。如《灵枢·五邪》:“邪在肺……取之膺中外腧,背三节五藏之旁”,《针灸甲乙经》:“胸中有热,支满不嗜食,汗不出,腰脊痛,肺俞主之”、“腹胀肠鸣……腹中痛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泄,当脐而痛”,《千金翼方》“心里懊愦,彻背痛烦逆,灸心俞百壮”、“时逆不得食,灸心俞百壮”等,正如窦汉卿《标幽赋》所说:“岂不闻脏腑病,而求门、海、俞、募之微”。

  其临床治疗主要是根据俞募穴的主治特点而应用。

  俞、募穴均位于躯干部,在生理上,是脏腑之气输注或结聚的部位,均与某一脏腑有密切关系。在病理上,脏腑的疾病可以反应于俞募穴(反应病证)。在治疗上,通过针、灸俞、募穴可达到治疗脏腑病证的目的(治疗病证)。滑伯仁《难经本义》说:“阴阳经络,气相交贯,脏腑腹背,气相通应,”说明了脏腑之气与俞募穴是相互贯通的。脏气、阴气行于背腰——由阴行阳;腑气、阳气行于胸腹——由阳行阴,腹背前后相应,从而达到阴阳相对平衡和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因此俞、募穴主治性能有共同之处,故常以俞募配穴法广泛用于临床,但两者的主治作用叉各有特点。

  当机体发生病变时,内脏或阴经的病邪,常可由阴而入于阳分的俞穴——“阴病行阳”,在俞穴出现压痛敏感结节等阳性反应;内腑或阳经的病邪,常可由阳而人于阴分的募穴——“阳病行阴”,在募穴出现阳性反应。

  所以,治疗时要从阳引阴,从阴引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阳病治阴,阴病治阳”。明代张世贤《图注八十一难经辨真》又说:“阴病行阳,当从阳引阴,其治在俞;阳病行阴,当从阴引阳,其治在募”。更具体地说明了内脏或阴经的病邪(阴病)可入于阳分的俞穴,治疗时可取俞穴治疗;而内腑或阻经的病邪(阳病)可人于阴分的募穴,治疗时可取募穴治疗。

  将俞、募穴体现在生理、病理、治疗上的含义归纳如表。

  若广义地理解阳性病、阴性病,阳性病实含有腑病、热证、实证之义;阴性病则含有脏病、寒证、虚证之义,随着俞、募穴研究的进展,目前针灸l临床结合现代医学知识,辨证和辨病相结合,脏腑疾病直接选用俞、募穴进行治疗的情况更为广泛,而且这些临床应用多能取得较好效果,从实践方面证实俞、募穴具有调整、治疗所属脏腑疾患的功能。

  3、配穴方法

  (1)单取俞穴或募穴:单取俞穴或募穴不仅可以治疗本脏腑的疾病,还可以用于治疗表里脏腑的病症。如脾与胃相表里,脾俞或章门不仅可以用来治疗脾的病症,而且还可以用来治疗胃的疾患。《针灸甲乙经》中载:“……腹中痛,积聚,默然嗜卧,怠惰不欲动,身常湿湿,心痛无可摇者,脾俞主之”,此处之“心痛”实际是胃脘部疼痛。

  (2)俞募配穴法:背俞穴与募穴相配即俞募配,用于治疗脏腑病症疗效甚著,临床应用十分广泛,还可以治疗与本脏腑有关的组织器官的病症。

  相对应的俞、募穴经气相通,一前一后,一阴一阳,前后相应,阴阳互通,相互协调,两者相配必相得益彰。临床上,病情复杂多变,往往脏病及腑,腑病及脏,或虚实并见,寒热错杂,单用俞、募则显势单力薄,若俞募相配或依证再配以其他辅穴,就能提高疗效。《素问·奇病论篇》载有:“口苦者……此人者,数谋虑不决,但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针灸甲乙经》载有:“腹中气胀引脊痛,食饮而身赢瘦,……先取脾俞,后取季胁”(季胁即脾募章门)。两者均既有本虚之阴证,又有标实之阳证,故分别取腹部胆募日月与背俞胆俞治疗胆病,取脾募章门与背俞脾俞治疗脾病。再如虚寒性胃痛,其本为虚寒,其标为痛,属本虚标实之证,可取胃俞中脘,和胃气而定痛;慢性泄泻取脾俞、章门、大肠俞、天枢,健脾益气,调整胃肠气机而止泻;心悸怔忡其证因更为复杂,可选心俞、巨阙再配以内关,调心气镇惊安神。

  俞募配穴不仅对脏腑病症有着良好的治疗作用,而且对各脏腑络属的器官病症亦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标幽赋》说:“取胆俞与命门,使瞽士视秋毫之末”,瞽士主要指属于肝肾阴虚所引起的青盲、暴盲及其他眼疾患者。肝俞是肝脏精气直接输注之处,针灸肝俞有疏肝养血之效,“肝开窍于目”,应用肝俞可以养肝明目,取命门滋养肾阴而治疗肝肾阴虚之目疾,多获良效。《针灸大成》有:“虚劳赢瘦,耳聋肾虚”,“耳内虚鸣”取肾俞之记载。

  依俞募配穴法组成处方,取穴时多俞、募同时取用,可单侧取,亦可双侧取;也可俞、募交替使用。用法灵活,视病情需要而定。

  (3)募合配穴、俞原配穴:即分别将本脏腑的募穴与合穴相配,背俞穴与原穴相配。由于募穴主治偏重于阳性病症(包括腑病、实证、热证),合穴主治内腑,偏于通降;背俞穴主治偏重于阴性病症(包括脏病、虚证、寒证),原穴主治内脏,偏于扶正祛邪,所以将募穴与合穴相配,对于治疗腑病、实证、热证效果较好,而俞穴与原穴相配,对脏病、虚证、寒证较为适宜。这是取募穴与合穴、俞穴与原穴在主治上存在的共性,以相互协调,增强疗效的一种配穴方法。如肺俞与太渊相配治疗气虚喘咳,肾俞与太溪相配治疗遗精滑泄,天枢配上巨虚治疗腹泻、便秘;中脘配足三里治疗急性胃痛等等。

  因俞募穴位于胸腹或背腰,内有重要脏器,应特别注意针刺的角度及深度,以免发生事故。

  附:十二背俞穴歌

  三椎肺俞厥阴四,心五肝丸十胆俞,十一脾俞十二胃,十三三焦椎旁居,

  肾俞却与命门平,十四椎外穴是真,大肠十六小十八,膀胱俞与十九平。

  十二募穴歌

  天枢大肠肺中府,关元小肠巨阙心,中极膀胱京门肾,胆日月肝期门寻,

  脾募章门胃中脘,气化三焦石门针,心包募穴何处取? 胸前膻中觅浅深。

12345678 ...9
纠错评论责编:hanbing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examw.cn

  • 2016年环球网校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单科基础强化班招生
    ¥50.00
  • 2016年环球网校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班次报名
    ¥200.00
  • 2016年环球网校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精品套餐报名
    ¥650.00
  • 2016年环球网校临床助理医师考试辅导单科基础强化班招生
    ¥50.00
  • 2016年环球网校临床助理医师考试辅导全科辅导班报名
    ¥200.00
  • 1
  • 2
  • 3
  • 4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