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考试《内经选读》章节复习题:第5章
第六单元 百病始生
一、名词术语
1、三部之气:即指伤于上部的风雨、伤于下部的清湿、伤于五脏的喜怒等邪气。
2、淫泆:即邪气在体内浸淫传布。淫,浸淫;泆,同溢,有扩散的意思。
3、两虚相得,乃客其形:谓虚邪贼风遇到人体正气虚弱之时,则会留滞于人体而发病。两虚,指虚邪之风与正气虚弱的机体。相得,即相逢、相遇。
4、两实相逢,众人肉坚:意为正气充实的人在正常气候下,就会健康无病。两实,指正常的气候变化与人体正气充实;众人肉坚,指肤腠固密。
5、淅然:形容怕冷的样子。
6、大经乃代:指邪气由络脉深入经脉,经脉接替络脉受邪。大经,指经脉,与较小的络脉相对而言。
7、伏冲之脉:即冲脉,此指冲脉之循行靠近脊柱里面者。
8、贲响:意为腹中有气攻冲而鸣响。即肠鸣。贲,同奔。
9、溏出麋:泛指热性泻痢。溏,大便稀溏。麋,同糜,指大便糜烂腐败,恶臭难闻。
10、募原:又称膜原。指肠胃外之膏膜。
11、因时之序:意为顺应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因,顺应。时,春夏秋冬四时。
12、传精神:即精神专一。传,同抟,聚之意。
13、服天气:即顺应自然界阴阳之气的变化。服,顺也。
14、起居如惊:。即生活作息没有正常的规律。起居,泛指生活作息。惊,卒暴之意
15、神气乃浮:指阳气开合失序而浮散损伤。即阳气耗散。
16、体若燔炭:形容身体发热象燃烧着的炭火一样,说明热之甚。燔,焚烧之意。
17、首如裹:形容头部沉重不爽,如有物蒙裹之感。是湿困清阳的表现。
18、湿热不攘:即湿热不消除。
19、大筋緛短,小筋弛长:此为互文,意为筋脉或者收缩拘急,或者松弛不用。緛,收缩。弛,松弛,弛缓。
20、煎厥:病名。是指烦劳伤阴,阴虚阳亢,逢夏季阳盛,以致煎熬阴精而昏厥的病证。
21、薄厥:病名。指因大怒而气血上冲,脏腑经络之气阻绝不通所导致的昏厥的病证。
22、汗出偏沮:意为应汗而半身无汗。沮,阻止。
23、偏枯:即半身不遂,偏瘫。
24、痤疿:痤,即小疖。疿,即汗疹,俗名痱子。
25、受如持虚:形容得病之易,就像拿着空虚的器皿受纳东西一样容易。
26、开阖不得:意为卫气开阖功能失常。
27、大偻:腰背和下肢弯曲而不能直立的病证。
28、瘘:即疮疡溃破日久不愈,漏下脓水的瘘管。
29、俞气化薄:意为邪气从腧穴传入而内迫五脏。俞,通腧,腧穴。化,传化,有传入之意。薄,通迫,逼迫。
30、魄汗:魄汗即白汗,乃是不因暑而汗,即自汗。魄,古通白。
31、大风苛毒:泛指致病作用剧烈的外来邪气。苛,厉害。
32、上下不并:指阴阳之气发生壅塞阻隔而不能互相交通。
33、气门:即汗孔。
34、起亟:指阴精不断地起而与阳气相应。亟,频数。
35、脉流薄疾:指脉中气血的流动急迫快速。
36、五藏气争:指五脏功能失调,气机失和。
37、气立如故:指脏腑经络之气运行正常。
38、筋脉横解:即言筋脉纵弛不收。横,放纵之意。解,通懈,松弛之意。
39、肠澼:即下利脓血的疾病。
40、高骨:腰间脊骨。
41、洞泄:指水谷不化,下利无度的重度泄泻。
42、精却:指肾精不能上承而衰退。却,退之意。
43、玄府:指汗孔。
44、病机: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
45、无失气宜:指审察病机要从六气主时出发,不要违背六气主时的规律。气宜,六气各有主时之宜,即六气主时的规律。
46、转反戾:指筋脉拘挛所致的筋脉扭转、肢体扭曲、角弓反张等多种症状。转,扭转。反,背反张。戾,身体曲而不直。
47、澄澈清冷:形容水液清稀透明而寒凉。
48、暴注下迫:指急剧的腹泻,伴有里急后重。暴注,急剧的腹泻。下迫,欲便不能便,肛中窘迫疼痛,即里急后重。
49、必先五胜:意为必须首先掌握自然界五运之气和人体五脏之气的偏盛偏衰。五胜,五运五行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