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据《素问·调经论》谈谈“阳盛则外热”机理是什么?
《素问·调经论》中所论的“阳盛则外热”是指感受外寒之后,腠理闭塞,卫气郁遏而致的肌表发热,范围仅限于表。与现今所说包括表热、里热、表里俱热在内的阳热亢盛的各种热证,有范围大小的差别。
32、据《素问·调经论》谈谈“阴盛则内寒”机理是什么?
《素问·调经论》中所论的“阴盛则内寒”是指阴寒上逆,积于胸中,损伤胸阳的内寒证,仅限于胸中。与现今所说各脏腑受寒后的内寒证,有范围大小的差别。
33、简释《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机理。
掉,指头或肢体动摇不定的病证。眩,头晕目眩、视物旋转的病证。“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句的意思是多种肢体搐动震摇、头晕目眩之风类病证,其病机多属于肝。这是由于肝为风木之脏,其病变多化风。肝藏血,主身之筋膜,开窍于目,其有病变则木失滋荣,伤及所合之筋、所主之目窍,则见肢体摇摆震颤、目眩头晕。
34、简释《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寒收引,皆属于肾”的机理。
收引,指身体蜷缩、筋脉拘急、关节屈伸不利的病证。“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句的意思是多种形寒肢冷、肢体蜷缩、筋脉挛急、关节屈伸不利的寒类病证,其病机大多属于肾。这是由于肾为寒水之脏,主温煦蒸腾气化,若其功能虚衰,则失其温化之职,气血凝敛,筋脉失养,故筋脉拘挛、关节屈伸不利。
35、简释《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气膹郁,皆属于肺”的机理。
膹,同贲,此指气逆喘急。郁,拂郁,此指胸部胀闷。“诸气膹郁,皆属于肺”句的意思是多种气逆喘急、胸部胀闷的气机方面的病证,其病机大多属于肺。因肺主气,司呼吸,故气之为病,首责于肺。肺病则宣降失常,气壅郁于胸或上逆,则见呼吸喘急、胸中窒闷、痞塞不通等病证。
36、简释《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的机理。
肿满,即肌肤肿胀,腹部胀满。“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句的意思是多种出现肌肤肿胀、腹部胀满等之湿类病证,其病机大多属于脾。因脾为湿土之脏,主运化水湿,主四肢,应大腹,若脾失健运,水津失布,内聚中焦或泛溢肌肤,则见脘腹胀满、四肢浮肿。
37、简释《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的机理。
痒,疡也。痒疮,即疮疡,包括痈、疽、疖、疔、丹毒等,肿痛是其主要症状。“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句的意思是多种肿痛疮疡的病证,其病机大多属于心。因为心为阳脏,在五行属火,主身之血脉,若心火亢盛,火热郁炽于血脉,则腐蚀局部肌肤,形成痈肿疮疡。
38、简释《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热瞀瘛,皆属于火”的机理。
瞀,昏糊。瘛,抽搐。“诸热瞀瘛,皆属于火”句的意思是多种出现神识昏糊、四肢抽搐等的热类病证,其病机大多属于火。这是由于火为热之极,火盛则身热;心藏神,火热扰心,蒙蔽心窍,则神识昏糊;火灼阴血,筋脉失养,可见肢体抽搐。
39、简释《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厥固泄,皆属于下”的机理。
厥,指手足逆冷或手足心发热的厥证。固,指二便固闭不通,即大便秘结与小便癃闭。泄,指二便泻利不禁。下,指位于下部的肝、肾、大肠、小肠、膀胱等脏腑。“诸厥固泄,皆属于下”句的意思是多种手足逆冷或手足心发热的厥证、二便固闭不通或泻利不禁的病证,其病机大都属于下部的病变。《素问·厥论》云:“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灵枢·本神》又说:“肾气虚则厥”,说明厥证与肾相关。肾、膀胱、大肠皆位于下焦,肾主前后二阴,司二便,所以肾的盛衰之变,或影响膀胱气化,或影响大肠传导,因此可见二便不通或二便泻利不禁的病证。
40、简释《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痿喘呕,皆属于上”的机理。
痿,包括肺痿和手足痿废不用等各种痿证。喘呕,即喘促、呕吐。上,指下焦以上的中上二焦。“诸痿喘呕,皆属于上”句的意思是多种痿证、喘促、呕吐的病证,其病机大都属于中上二焦。这是因为肺位于上焦,为心之华盖,主宣降,向全身敷布精血津液,《素问·痿论》说“五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若肺热叶焦,津不四布,诸脏失其濡养,故发为痿证。上焦起于胃上口,胃主降浊,胃失和降,其气上逆则呕;肺失清肃,其气上逆则喘。
41、简释《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的机理。
禁,同噤,口噤不开。鼓慄,即鼓颔战慄,形容恶寒之甚。如丧神守,犹如失去神明之主持,不能控制自身的动作。本句的意思是多种口噤不开、鼓颔战慄而不能自控的病证,其病机大都属于火。这是由于火热郁闭,不得外达,阳盛格阴,故出现口禁、战慄等寒盛症状,而病人不能自控。即真热假寒证。
42、简释《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痉项强,皆属于湿”的机理。
痉,病名,症见筋脉拘急、身体强直、牙关紧闭等。项强,是指颈项强直、转动不灵。本句意思是多种筋脉拘急、身体强直、牙关紧闭、颈项强直等病证,其病机大都属于湿。这是因为湿为阴邪,其性粘滞,最易阻遏气机,气阻则津液不布,筋脉失却濡养,故可致筋脉拘急而见项强不舒、屈颈困难乃至身体强直、角弓反张等症。
43、简释《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逆冲上,皆属于火”的机理。
诸逆冲上,指各种气机急促上逆的症状,如急性呕吐、吐血、呃逆等。本句意思是多种气机急促上逆的病证,如急性呕吐、呃逆、吐血、喘促等,其病机大都属于火。这是由于火性炎上,扰动气机,可引起脏腑气机向上冲逆,如胃热气逆则呕哕等。
44、简释《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胀腹大,皆属于热”的机理。
胀腹大,指腹部膨满胀大。本句意思是多种腹部膨满胀大的病证,其病机大都属于热。这是由于外感热邪传里,壅结肠胃,致气机升降失常,热结腑实,可见腹部胀满膨隆、疼痛拒按、大便难下等。
45、简释《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的机理。
躁,手足躁扰、坐卧不宁。狂,神志狂乱。越,言行举止乖乱失常。本句的意思是多种躁动不安、神志狂乱的病证,其病机大都属于火。因为心主神属火,火性属阳主动,火盛扰神,神志错乱,则狂言骂詈、殴人毁物、行为失常;火盛于四肢,则烦躁不宁,甚至逾垣上屋。
46、简释《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的机理。
暴,猝然。强直,筋脉拘挛,身体强直不能屈伸。本句意为多种发病急骤,突然出现筋脉拘挛、身体强直不能屈伸的病证,其病机大多属于风邪所致。这是因为风邪内袭,伤肝及筋,故多见颈项、躯干、四肢关节等出现拘急抽搐、强直不柔之症。风邪善行而数变,急暴突然为其致病特点。
47、简释《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的机理。
病有声,指因病发出声响的症状,此处指肠鸣。鼓之如鼓,即腹胀敲之如鼓响。本句意为多种肠鸣有声、腹部胀满、叩之如鼓的病证,其病机大都属于热邪所致。此由无形之热邪积聚而壅滞胃肠,气机不利,传化迟滞,多见于饮食过饱,或肥甘无节,中脘传化迟滞,肠胃积滞生热。腐气产生,充满肠胃则脘腹胀满,其症肠鸣有声、腹胀中空叩之如鼓。
48、简释《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的机理。
胕,通腐。腐肿,皮肉肿胀溃烂。痛酸,酸,同痠,即痠痛之意。惊骇:恐惧害怕,即惊恐不安的神志症状。本句意为多种痈肿、疼痛酸楚、惊骇不宁的病证,其病机大都属于火邪所致。由于火热壅滞于血脉,血热肉腐,令患处红肿溃烂、疼痛或酸楚;火热内迫脏腑,扰神则惊骇不宁。
49、简释《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转反戾,水液混浊,皆属于热”的机理。
转反戾,指筋脉拘挛抽搐所致的身转侧、背反张、体屈曲的多种症状。水液,指由体内排出的各种液体,如汗、尿、痰、涕、唾、涎及白带等。水液混浊,指因热盛煎熬津液,致使尿液等液体排泄物黄赤浑浊。本句意为多种筋脉拘挛抽搐所致的肢体拘挛,甚至角弓反张,排出水液混浊的病证,其病机大都属于热邪所致。这是由于热灼筋脉或热伤津血,筋脉失养,即出现筋脉拘挛、扭转、身躯曲而不直,甚至角弓反张等症。热盛煎熬津液,则涕、唾、痰、尿、带下等液体排泄物黄赤浑浊。
50、简释《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的机理。
水液,泛指人体代谢所排出的各种液体,如汗、尿、痰、涕、唾、涎及白带等。澄澈清冷,形容水液清稀透明而寒凉。此句意为多种排出液体清稀透明而寒凉的病证,其病机大多属于寒邪所致。寒邪伤阳,阳虚失于温化,故寒性液体分泌物或排泄物,呈澄澈清冷特点。如痰涎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薄、带下清冷、脓液稀薄无臭等。
51、简释《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的机理。
暴注,指急剧的腹泻。下迫,指下利窘迫,即里急后重。本句意为多种呕吐酸水、急剧腹泻、里急后重的病证,其病机大都属于热邪所致。胆热犯胃,或食积化热,胃失和降而上逆,则见呕吐酸腐或吞酸。热走肠间,传化失常,则腹泻;热性阳动,故其特点多表现为暴泻如注,势如喷射;热邪纠合湿浊,热急湿缓,则肛门灼热窘迫、欲便而不爽、里急后重、粪便秽臭。
52、结合《素问·至真要大论》谈谈病机十九条的精神实质是什么?
(1)利用相同的病机分析不同的症状,如属火的病机条文,虽症状表现不同,但机理相同。如“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逆冲上,皆属于火”等。
(2)取相似的症状推求不同的病机。如“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转反戾,水液混浊,皆属于热”等条文中,均有筋脉拘急、抽搐的症状表现,但病机却不同。
(3)以六淫五脏部位为纲,把错综复杂的病证进行分析归类,体现了审因论治,治病求本的辨证思想。如归纳为五脏病机、六淫病机、上下病机等。
53、简述《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的病机十九条对后世有何影响?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的病机十九条为后世医家提供了分析病机的示范,对后世病机理论的发展影响很大。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在此基础上,参考王冰的注释,编著成了《素问玄机原病式》一书,以五运六气理论阐发“六气皆从火化”的病机,从而扩大了病机十九条火热证的范围。并且还提出“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的病机,补充了燥邪病机。清代著名医家喻嘉言明确提出“秋燥论”,创制清燥救肺汤,使六气燥邪致病的病机,臻于完善。
54、如何理解《素问·经脉别论》中的“生病起于过用” ?
第一,在发病学上有着普遍意义:在外,有四时气候寒暑燥湿风火等太过或不及,即六淫邪气致病;在内,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过激,即七情失调致病;在饮食上,由于五味偏嗜,饥饱无常,造成肠胃损伤致病;形劳、房劳等太过,也可伤精耗气致病。
第二,指导养生防病:从发病学角度而言,无论内伤、外感,其发病之由,均因“过用”,因此,体质弱者,尤当注意养生,避免“过用”;而体质强者,若恃强过用,也必生病而不能长寿。
第三,指导临床治疗:无论用针、用药,均应适度,而不能太过,过则伤正。
55、结合“邪之所在,皆为不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等原文,如何理解正气在发病学方面的意义?
《灵枢·口问》中说:“邪之所在,皆为不足”,《素问·评热病论》中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二者均指出邪气之所以能侵犯人体,导致疾病的发生,都是因为人体正气不足的缘故。这种观点阐明了邪正相搏、正气为主导的中医学发病学思想,突出强调了人体正气在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对于研究疾病的形成与防病治病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56、如何理解《灵枢·五变》中的体质意义?
《灵枢·五变》中以树喻人,说明人的体质有强弱之别,受邪抗病的能力也有不同,从而提出中医体质学课题,丰富了藏象学说内容,并成为中医学论病、治病的理论基础之一。
体质是人体的个体在功能、形态、结构上相对稳定的特殊性,它在生理上表现为个体的生理反应的特性,在病理上则表现为个体发病的倾向性。本篇指出树木质脆者易伤,人之质弱者易病;体质不同,发病各异。即“同时得病,或病此,或病彼”,人的体质是关键。并得出结论“人之有常病也,亦因其骨节、皮肤、腠理之不坚固者,邪之所舍也,故常为病也”。这一观点,在《内经》体质理论中偏重于形质差异,故本篇有“因形而生病”的论断,这对于中医临床诊治疾病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57、如何理解“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素问·通评虚实论》中指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意为风寒燥湿之类外邪以及痰食瘀血之类的内生邪气充盛于机体,则为实证;而精气血津液以及脏腑经脉之气耗损脱失,则为虚证。说明实乃有形之邪气壅实,虚乃气血津液、脏腑精气等正气亏虚。此为临床辨证论治,确立虚实补泻治疗原则提供了理论根据。
58、如何理解《素问·调经论》中“守经隧“的含义?
《素问·调经论》中说:“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指出五脏之间及其与体表器官组织的相互联系,皆以经脉为通道。因此要遵循经脉理论,调治各种疾病。阐明了中医学通过经脉调治内在五脏疾病的理论依据及道理,具有广泛的临床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