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一六年绥化市初中毕业学业考试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 考试时间 120分钟
2. 全卷共四道大题,总分120分
3. 所有答案都必须写在答题卡上相对应的题号后的指定区域内
一、知识积累及运用(第1-6题,共25分)
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5分)
“一切生活皆语文”,春日融融,语文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生机;夏日炎炎,语文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荷花别样红”的绚丽;秋日高远,语文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的毫情;冬日浪漫, 。语文就在你身边,不需要华丽的辞藻,不需要妖娆的装扮,它是那种“小桥流水”的静 mì( ),是那种“大江东去”的浩荡……一切景语皆情语。语文的风铃敲开了我们的心fēi( ),让我们一起去踏寻语文的足迹吧!
(1)用音序检字法查“娆” 字;先查音序( ),再查音节( ) 。 (1分)
(2)文中有两个错別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2分〉
( ) 改( ) ( )改( )
(3)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1分)
mì( ) fēi( )
2.下列语法知识判断错误的一顶是( )(2分)
A.遮天蔽日 、袅袅烟云、隐姓埋名、蹑手蹑脚都是并列短语。
B.“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这个句子的主干是:大家知道王阳明。
C.“只要你肯做下去,趣味就会发生”,这个句子是条件关系的复句。
D.“这是睿智的微笑”,句中的“微笑”是名词,在句中作宾语。
3.下列句子没有病句的一项是( )(2分)
A.经过三轮复习,使同学们对本次中考充满了信心。
B. 在国际反恐行动中,恐怖组织头目本拉登被当场击=毙,真是死得其所。
C. 近日来,“蚁族力量”捐资助学活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D. 能否让自己的青春绽放光彩,关键是自己要有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4.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項是( )(2分)
A.“芙蕖”、“水芙蕖”是“莲”的别称;“玉兔”“婵娟”是“月”的别称。
B.我国古代的“文房四宝”是指笔、墨、纸、砚;“岁寒三友”是指“松、菊、梅。
C.古时“加冠”是指“男子二十岁”;“不惑”是指“四十岁”;“花甲”是指“六 十岁”。
D.《我爱这土地》的作者是艾靑;《交色龙》选自《契诃夫小说选》。
5. 默写与赏析(11分)
(1)古诗文默写
① ,山是眉峰聚。(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1分)
②为人谋而不忠乎? ?传不习乎?(《论语》十則) (1分)
③葱茏苍翠的树木给人无限生机,随风飘落的花瓣让人感动不已, 龚自珍触景生情,用
“ , ”表达了自己甘于奉献的精神。(龚自珍 《己亥杂诗》 (2分)
④《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与“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两句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 ”。(2分)
⑤多彩的初中生活即将结束,此时此刻最难割舍的就是同学情,请从你学过的古诗中任选两句表达此刻的心情: , 。(2分)
(2)古诗词赏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①这首诗是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中所作,首联运用“ ”和“ ”两个词语,表现出诗人坎坷的人生境遇。
②白居易称赞这首诗的颈联“神妙”将思想性和艺术性巧妙妙融为—体,景、情、理结合,请你任选角度对此联进行赏析。
答:
6.名著阅读(3分)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1)这首小诗出自 的 。(1分)
(2)这首小诗富含哲理,请你从读过的中外名著中选取一个典型人物,并叙述其经历加以印证。(2分)
答:
二、口语交际及综合探究(第7—10 题,共8分)
读书是一个奇妙的过程,读书可以使你狭窄的视野变得开阔,可以使你肤淺的思想变得深邃,可以使你平淡的人生变得精彩,在“全民阅读”的书香氛围中,九年级 (4)班要举办“与好书同行,塑精彩人生”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7.【享读书妙趣】
主持人要求毎名同学选择一部自己最喜欢的书,请结合内容任选角度谈一谈这本书给你带来的乐趣。(2分)
答:
8. 【荐读书方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則殆”读书要学思结合,讲究方法。请你代表所在小组同学为大家推荐一种读书方法并簡要解释。(学思结合法除外) (2分)
答:
9. 【写读书箴言】
(1)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写下了精彩的读书名言,请你根据平时积累,任选一則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名言作为读书的座右铭并标明作者。 (1分)
答:
(2)各小组要用对联的形式表达对此次活动的感悟,已经写出了上联,有谓你为其补出下联. (1分)
上联:阅经典传承文化瑰宝 下联:
10. 【评读书观点】
在探讨中学生应该阅读哪些书用时,同学们说法不一,有人认为应该多读流行作品,因为它读起来轻松省力,吸收快;还有人认为应该多读经典名著,因为它是古今中外文化的精华,对此,你更赞同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