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外阴上皮内瘤变
外阴上皮内瘤样病变(vulva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VIN)是一组外阴病变的病理学诊断名称。包括外阴鳞状细胞上皮内瘤变和外阴非鳞状细胞上皮内瘤变(Peget’s病和非浸润性黑色素细胞瘤),多见于45岁左右妇女。近年VIN发生率有所增加。VIN很少发展为提润癌,但60岁以上或伴有免疫抑制的年轻患者可能转变为浸润癌。
【病因】不完全清楚。现代分子学技术检测发现80%VIN伴有HPV(16型)感染。细胞病理学变化包括病毒蛋白在细胞核周形成晕圈、细胞膜增厚以及核融合。这些改变多发生在病变的表层细胞。其他的危险因素有性病、肛门一生殖道瘤样病变、免疫抑制以及吸烟。
【病理特征及分类】
上皮层内细胞分化不良、核异常及核分裂象增加。病变始于基底层,严重时向上扩展甚至占据上皮全层。
2004年国际外阴疾病研究协会(ISSVD)对VIN的定义进行了修正,,认为VIN I 主要是HPV感染的反应型改变,VIN仅指高级别的VIN病变(II-III)。分为普通型,疣型,基底细胞型,混合型,分化型,和未分化型。
【临床表现】V1N的症状无特异性,与外阴营养不良一样,主要为瘙痒、皮肤破损、烧灼感、溃疡等。体征有时表现为丘疹或斑点,单个或多个,融合或分散,灰白或粉红色;少数为略高出表面的色素沉着。
【诊断和鉴别诊断】
1.活组织病理检查 对任何可疑病变应作多点活组织检查。为排除浸润癌,取材时需根据病灶情况决定取材深度,一般不需达皮下脂肪层。
2. 外阴湿疹、外阴白色病变、痣、脂溢性角化瘤和黑色棘皮瘤等也可引起VIN,注意鉴别。
【治疗】
治疗的目的: 消除病灶 缓解症状 预防恶变
1.局部治疗:适应于病灶局限,年轻的患者
①药物治疗5%氟尿嘧啶(5一Fu)软膏,外阴病灶涂抹,每日一次。
②物理治疗:激光,冷冻、电灼、光动力治疗
2. 手术治疗:
①表浅外阴皮肤切除:局限的分化型病灶
②单纯外阴切除:老年人,广泛性VIN,Paget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