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一)发病机制
1、病毒直接损伤
(1)临床的发热期,有相应的中毒症状(发热,全身酸痛、头痛、腰痛)。
(2)血清型不同,临床症状轻重各异。
(3)HFRF所有脏器组织中,均能检测到病毒抗原。
(4)培养的骨髓和血管内皮细胞感染后也出现细胞膜和细胞器的损害。
2、免疫作用致全身小血管受损
(1)Ⅲ型变态反应:免疫复合物沉积造成血管和肾脏损伤,充血、出血、渗出;蛋白尿和管型。
(2)Ⅰ型变态反应:早期特异性IgE升高。
(3)Ⅱ型变态反应:HFRS患者的血小板中存在免疫复合物,肾小球基底膜存在线状IgG,导致血小板和肾小管的损害,出血、肾损。
(4)Ⅳ型变态反应:淋巴细胞攻击肾小管上皮细胞 。
(二)病理生理
感染病毒→发热→免疫→血管内皮血小板损伤→失血浆、出血→休克→肾血流减少→肾衰
1、休克:
(1)原发性休克:病程3~7日出现
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血容量下降
血浆外渗→血液浓缩→血液粘稠度增高、DIC→ 血液循环淤滞→进一步降低有效血容量
(低血压休克期中毒性失血浆性低血容量性休克)
(2)继发性休克:少尿期以后发生大出血、继发感染、多尿期时水、电解质补充不足
2、出血
①血管壁的损伤
②血小板减少和功能障碍
③肝素类物质增加
④DIC所致凝血机制异常
3、急性肾功能衰竭
①血容量下降→肾血流不足
②免疫复合物→肾小球肾小管基底膜损伤
③肾间质水肿和出血
④肾小球微血栓形成和缺血性坏死
⑤肾素血管紧张素的激活
⑥肾小管管腔被蛋白和管型阻塞
(三)病理解剖
1、血管病变:全身小血管损伤(包括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变性和坏死)
2、肾脏病变:肾髓质极度充血、出血
3、心脏病变:右心房内膜下出血
4、脑垂体:垂体前叶充血、出血、坏死
5、后腹膜胶冻样水肿
【临床表现】
1、潜伏期:4~46天,一般7~14天
2、三大主征:发热、休克;充血出血;急性肾功能衰竭
3、五期经过: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可出现“二期重叠”“三期重叠”“越期”
(1)发热期
①主要为感染中毒症状和充血出血、外渗症状、 肾损害
②三红:颜面、颈部、上胸部弥漫性充血潮红 (酒醉貌)
③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脑血管扩张、眼球及肾周围组织充血水肿)
④球结膜充血、出血,结膜囊水肿(重症者似金鱼眼)
⑤腋下、上胸部、肩、背部出血点,典型者呈搔抓状或条索状
⑥蛋白尿:迅速出现大量蛋白尿
多数在第2病日出现蛋白尿,1天之内突然增加至(+++),有重要诊断意义
⑦其他: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表现
⑧特征性的血像改变
(2)低血压休克期(热退病重)
①血压下降、休克;
②出血症状加重:出血点多,重症者可多处出血。腹痛、腰痛等加剧;
③组织灌注不良:DIC、脑水肿、ARDS和急性肾功能衰竭。尿量开始减少。
(3)少尿期
①可与第二期重叠发生,或跳过它直接进入。
②本期肾损害及出血症状达高峰。是本病最凶险的阶段。
③标志:血压回升,尿量锐减,血液稀释。
④突出表现为“三高”症状:高血钾、高血容量、高氮质血症。
⑤少尿期肾损害仍重,血管内皮开始修复。
(4)多尿期
①移行期:尿量400mL/d®2000mL/d,需特别注意观察病情。
②多尿早期:>2000mL/d,氮质血症未改善,症状仍重。
③多尿后期:>3000 mL/d,氮质血症渐下降,精神食欲逐日好转。可发生继发性休克。
(5)恢复期
①标志:尿量恢复到2000mL/d以下。
②上述各症状好转,少数可遗留高血压、肾功能障碍、心肌劳损和垂体功能减退等症状。
③在恢复期仍要防止继发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