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单元 感染性疾病
第一节 小儿常见发疹性疾病
大纲明细:
(1)常见呼吸道发疹性传染病的病因
(2)各种皮疹特点和出疹规律
(3)常见并发症
(4)治疗
(5)预防
考点明细:
各种发疹性疾病的病原?
临床表现中重要的点都有哪些
由病毒所致儿科常见的急性呼吸道发疹性传染病有以下几种:麻疹、风疹、幼儿急疹和水痘。猩红热是由A族β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呼吸道发疹性传染病。这些疾病的传染源主要为患者和带菌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有一定的潜伏期,开始发病常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
(一)麻疹
1.概述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咳嗽、流涕)、结膜炎、口腔麻疹黏膜斑和全身斑丘疹、疹退后遗留棕色色素沉着并伴糠麸样脱屑为特征。麻疹患者是惟一的传染源,在出疹前、后5天均有传染性,如并发肺炎等并发症,则传染性可延至出疹后10天。通过患者的呼吸、喷嚏、咳嗽和说话等由飞沫传播。病后可产生持久的免疫力,大多可获终身免疫。
2.临床表现:根据临床表现可分典型麻疹和其他类型麻疹。
(1)典型麻疹
1)潜伏期:大多为6~18天,平均为10天左右,接受过被动免疫的患者可延至4周。潜伏期末可有低热、精神萎靡和烦躁不安等全身不适。
2)前驱期:也称出疹前期,一般持续3~4天。①发热:热型不定,渐升或骤升。②“上感”症状:在发热同时出现咳嗽、流涕、喷嚏、咽部充血、结合膜充血、眼睑水肿、畏光、流泪。③麻疹黏膜斑(Koplik斑):为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一般在出疹前1~2天出现。开始时见于下磨牙相对的颊黏膜上。为直径约0.5~1mm灰白色小点,外有红色晕圈,常在1~2天内迅速增多,可累及整个颊黏膜并蔓延至唇部黏膜,于出疹后1~2天逐渐消失,可留有暗红色小点。
④其他:可有全身不适、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呕吐、腹泻,偶见皮肤荨麻疹、隐约斑疹或猩红热样皮疹,在出现典型皮疹时消失。
3)出疹期:多在发热3~4天后出现皮疹,此时全身中毒症状加重,体温骤然升高,可达40~40.5℃,咳嗽加剧,出现烦躁或嗜睡,重者有谵妄、抽搐(疹出热盛),持续3~4天。皮疹先见于耳后、发际,渐及额部、面部、颈部,然后自上而下延至躯干和四肢,最后达手掌和足底,一般3日出齐。皮疹初为红色斑丘疹,呈充血性,略高出皮面。初发时皮疹稀疏,疹间皮肤正常,其后部分融合成片,颜色加深呈暗红色。不伴痒感。颈淋巴结和脾脏轻度大,肺部可闻及干、湿哕音,胸部x线检查可见肺纹理增多或轻重不等弥漫性肺部浸润。
4)恢复期:若无并发症,出疹3~4天后发热开始减退,食欲、精神等全身症状逐渐好转,皮疹按出疹先后顺序开始消退,疹退后皮肤留有棕色色素沉着并伴糠麸样脱屑。此为后期诊断的重要依据。一般7~10天后痊愈。
(2)非典型麻疹
1)轻型麻疹:多见于有部分免疫力者,如潜伏期内接受过丙种球蛋白或成人血注射者,或8个月以下有母亲被动抗体保护者。此型发热低,上呼吸道症状轻,麻疹黏膜斑不明显,皮疹稀疏、色淡、消失快,疹退后无色素沉着或脱屑,无并发症。病程约1周。
2)重型麻疹:多见于患者身体虚弱、原有严重疾病或免疫力低下者。此型中毒症状严重,发热高达40℃以上,惊厥、昏迷。皮疹呈紫蓝色且有消化道出血、鼻出血、血尿、血小板减少。常伴有休克、心功能不全。皮疹密集或融合成片,有时疹出不透或突然隐退。此型死亡率高。
3)异型麻疹:多见于接种过灭活麻疹疫苗后而再次感染麻疹野病毒株者。表现高热、头痛、肌痛,无口腔黏膜斑,皮疹顺序先为四肢远端,而后向躯干、面部发展。皮疹为多形性,有斑丘疹、荨麻疹、水疱和紫癜等。常并发手足水肿、肺炎、肝炎、胸腔积液等。
3.并发症
(1)喉、气管、支气管炎:麻疹病毒本身可引起呼吸道炎症。如继发细菌感染、可造成呼吸道阻塞。表现为声嘶、犬吠样咳嗽、吸气性呼吸困难及三凹征。重者可窒息死亡。
(2)肺炎:是麻疹最常见的并发症,多见于5岁以下幼儿。占麻疹死因的90%以上。麻疹病毒本身引起的间质性肺炎,随出疹及体温下降后好转。如继发于细菌感染引起的支气管肺炎,易并发脓胸或脓气胸。常见的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及嗜血性流感杆菌等。此类肺炎可发生于麻疹过程的各个时期。中毒症状重,死亡率高。
(3)心肌炎:轻者仅有心音低钝、心率增快、一过性心电图改变;重者可出现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
(4)麻疹脑炎:多见于婴幼儿,发病率约为1‰~2‰。常发生于出疹后第2~6天。临床表现和脑脊液变化与其他病毒性脑炎相似。病死率高,存活者留有运动、智力和精神等神经系统后遗症者可达20%以上。
(5)营养障碍:多见于病程中持续高热,胃肠功能紊乱,以及护理不当,供给各种营养不足的患者。易发生营养不良性水肿,维生素A缺乏引起干眼症等。
(6)结核病恶化:患麻疹时机体免疫功能受到暂时的抑制,使原有隐伏的结核病灶重趋恶化。可发展为粟粒性肺结核或结核性脑膜炎。
4.治疗
(1)一般治疗:注意休息,加强护理。给予易消化富于营养的食物,补充足够的水分。
(2)对症治疗:高热时可用小剂量的退热剂,切忌退热过猛(脱水,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烦躁可给予苯巴比妥等镇静。
剧咳时用祛痰镇咳剂。治疗各种并发症。继发细菌感染可用抗生素。麻疹时应给予维生素A,有干眼症者,1~4周后应重复给予维生素A制剂。
(3)并发症的治疗:有并发症者给予相应治疗。
5.预防
(1)控制传染源: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一般患者隔离至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者延长至出疹后10天。
(2)切断传播途径麻疹流行季节,易感儿尽量少去公共场所。患者曾住过的房间通风,并用紫外线照射,患者的衣物在阳光下曝晒或肥皂水清洗。
(3)被动免疫:接触麻疹后5天内立即肌注免疫血清球蛋白0.25ml/kg,可预防麻疹。
(4)主动免疫:采用麻疹减毒活疫苗是预防麻疹的重要措施。按我国规定的儿童免疫程序,初种年龄为8个月。7岁儿童应再次接种麻疹疫苗。
(5)加强麻疹的监测。
(二)风疹
1.概述 风疹是一种儿童常见的病毒性出疹性传染病。病原为风疹病毒。风疹病毒经飞沫传播、或经胎盘传播。其临床特征:全身症状轻,持续3日的斑丘疹、枕后、耳后和颈后淋巴结肿大及压痛。如果妊娠早期发生风疹可引起小儿先天性风疹。
2.临床表现可分为后天性风疹与先天性风疹综合征。
(1)后天性风疹:前驱期短或不明显,表现“上感”症状。发热第2天出疹并于一天内出齐。皮疹呈猩红热样斑疹,但形态多变。出疹顺序:面部→颈部→躯干→四肢,疹退时体温恢复正常。
(2)先天性风疹综合征:母孕期感染风疹病毒经胎盘至胎儿,可引起流产、死胎。活产儿可表现永久性器官畸形和组织损伤。
3.治疗 对症治疗、支持疗法。
4.预防
(1)隔离患者至出疹后5天。孕妇(尤其早孕)避免与风疹患者接触。
(2)保护易感者:①风疹疫苗接种:95%产生抗体,无副作用。适用年龄为15个月至青春发育期。②高效免疫球蛋白:用于体弱、妊娠早期接触风疹者,可起预防作用。
(三)幼儿急疹
1.概述:幼儿急疹又称婴儿玫瑰疹,是一种婴幼儿时期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病原为人类疱疹病毒6型发疹性热病,临床特征是:持续高热3~5天,热退疹出。本病多见于2岁以下小儿,3岁以后少见。
2.临床表现
(1)潜伏期:7~15天,平均10天。
(2)发热期:突起高热,体温39~40度,持续3~5天,可伴有惊厥。咽峡部充血、头颈部浅表淋巴结轻度肿大及轻微腹泻。全身症状轻。
(3)出疹期:发热3~5天体温骤退,同时出现皮疹。皮疹呈红色斑疹或斑丘疹,很少融合。主要见于躯干、颈部、上肢。皮疹于1~3天消退,无色素沉着,也无脱皮。
3.治疗无特殊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高热时退热、伴有惊厥者镇静止痉,给予充足的水分。
(四)水痘
1.概述 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原发感染、经直接接触、空气飞沫传播的一种传染性极强的出疹性疾病。临床特征是:皮肤黏膜相继出现和同时存在瘙痒性斑疹、丘疹、水疱疹和结痂等各类皮疹,而全身症状轻微。与带状疱疹为同一病毒所引起的两种不同表现的临床疾病。
感染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但以后可发生带状疱疹。传染期从出疹前1~2天至全部结痂,约7~8天。
2.临床表现
(1)典型水痘:①潜伏期为10~21天,一般14天左右。出疹前1天可有低热、厌食、有时可见猩红热样皮疹。②皮疹的特点:开始为成批的细小、红色斑疹或丘疹,6~8小时演变成清亮、泪滴状水疱疹,壁薄易破形成溃疡。24小时内疱液从清亮转为浑浊,然后从中心干缩而结痂。由于演变快,故在皮肤上同时存在斑疹、丘疹、水疱疹和结痂疹。黏膜皮疹可出现在口腔、结膜、生殖器等处。③出疹顺序:皮疹呈向心性,开始为头皮、面部、躯干和腰部,四肢远端较少。有痒感。
(2)重症水痘:见于免疫缺陷或恶性疾病的患者。表现为高热、皮疹广泛呈离心分布,四肢多,偶有血小板减少而出血,常可致死。
3.并发症
(1)继发皮肤细菌感染:最为常见。
(2)水痘脑炎:可发生在出疹前,多发生在出疹后3~8天。发生率在1‰以下。临床症状与一般脑炎相似。
(3)水痘肺炎:多见于免疫缺陷和新生儿患水痘时,发生在患病后1~5天。
(4)其他:可发生周围神经炎、肾炎、肝炎、心肌炎、关节炎等。
4.治疗
主要是对症治疗,如剪短病儿指甲,戴手套以防抓伤,勤换内衣,可用消毒水洗浴、局部涂以2%甲紫溶液。全身使用止痒镇静剂。水痘肺炎可用阿糖腺苷,每日15mg/kg静滴,每日量在12小时内输入;也可用利巴韦林(病毒唑)、阿昔洛韦静滴。
5.预防
(1)隔离患者:隔离患者至全部皮疹结痂为止。对接触的易感者检疫3周。
(2)保护易感者:水痘减毒活疫苗,可注射进行预防。
(五)猩红热
1.概述 猩红热是由A组β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咽炎、草莓舌、全身鲜红皮疹、疹退后脱皮为特征。
2.临床表现
(1)普通型:典型病例分3期:
1)前驱期:起病急,发热38℃~39℃,重者40℃以上。伴有咽痛、头痛和腹痛。咽部与扁桃体充血水肿,可见脓性分泌物,软腭处有细小红斑或出血点。病初舌被白苔,舌尖及边缘红肿,突出的舌乳头也呈白色,称白草莓舌。4~5天后,白舌苔脱落,舌面光滑鲜红,舌乳头红肿突起,称红草莓舌(杨梅舌)。
2)出疹期:皮疹于发病24小时迅速出现,其顺序先为颈部、腋下和腹股沟处,24小时内遍及全身。皮疹的特点为全身皮肤弥漫性充血发红,其间广泛存在密集而均匀的红色细小丘疹,呈鸡皮样,触之沙纸感。面部潮红无皮疹,口唇周围发白,形成口周苍白圈。皮肤皱折处如腋窝、肘窝及腹股沟等处,皮疹密集,其间有出血点,形成明显的横纹线,称为帕氏(Pastia)线。在皮疹旺盛时在腹部、手足上可见到粟状汗疱疹。
3)恢复期:一般情况好转,体温正常,皮疹沿出疹顺序消退。疹退1周后开始脱皮,其顺序同出疹顺序,面部躯干糠屑样脱皮,手足可呈大片状脱皮,脱皮的程度和时间视皮疹轻重而异,脱皮期可达6周,无色素沉着。
(2)轻型:发热、咽炎及皮疹等表现均轻,易漏诊,常因脱皮或患肾炎才被回顾诊断。
(3)重型(中毒型):骤起高热,感染中毒症状严重,(可以有神经系统损害表现)表现嗜睡、烦躁、谵妄、惊厥及昏迷。皮疹可呈片状红斑,伴有出血。咽、扁桃体炎症状严重,可并发咽后壁脓肿、颈部蜂窝织炎。可出现心肌炎、感染性休克、败血症和脑膜炎等。
(4)外科型:皮疹从伤口开始,再波及全身。伤口处有局部炎症表现,无咽炎及草莓舌。
3.并发症 少数患者病后2~5周可发生急性肾小球肾炎或风湿热。
4.治疗
(1)抗生素治疗:首选青霉素,肌注或静滴,共7~10天。对青霉素过敏或耐药者,可用红霉素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治疗。
(2)一般治疗:呼吸道隔离,卧床休息,供给充足水分和营养,防止继发感染。
5.预防
(1)隔离传染源:隔离患者至痊愈及咽拭子培养阴性。
(2)切断传染源:消毒处理患者的分泌物及污染物,戴口罩检查患者。
(3)保护易感者:对曾密切接触患者的易感儿,可口服复方磺胺甲恶唑3~5天,也可肌注一次长效青霉素60万~120万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