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
大纲明细:
(1)病因
(2)临床表现
(3)诊断与鉴别诊断
(4)治疗
考点明细:
病原体是什么?流行病学特点与前面讲到的出疹性疾病有何重要区别?
临床表现有哪些重要的点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属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临床特征有发热、腹痛、腹泻、黏冻脓血便、里急后重;中毒型细菌性痢疾(简称毒痢)是急性细菌性痢疾的危重型,起病急骤,突发高热、病情严重,迅速恶化并出现惊厥、昏迷和休克,可导致死亡。本型多见于2~7岁健壮儿童,病死率高,必须积极抢救。
(一)病因
病原为志贺菌属(革兰阴性杆菌),简称痢疾杆菌,根据其抗原构造的不同,痢疾杆菌分为四个血清群:A群,痢疾志贺菌;B群,福氏志贺菌;C群,鲍氏志贺菌;D群,宋内志贺菌。我国以福氏志贺菌多见。
(二)临床表现
1.潜伏期多数为1~2天,短者数小时。
2.临床表现起病急骤,突起高热,高热可>40℃,可伴头痛、畏寒。迅速出现反复惊厥,迅速发生呼吸衰竭、休克或昏迷,而病初肠道症状多不明显甚至无腹痛与腹泻,常于病后6~12小时才有黏冻脓血便;也有在发热、脓血便2~3天后发展为中毒型。
3.分型可分为四型。
(1)休克型(皮肤内脏微循环障碍型):主要表现为感染性休克。精神萎靡,面色苍灰,四肢凉冷、脉搏细速,呼吸、心率加快,血压偏低、脉压减小,重者谵妄或昏迷,皮肤花纹、湿冷,脉搏细弱,血压下降,心音低钝,少尿等。后期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
(2)脑型(脑微循环障碍型):反复惊厥、意识障碍,意识障碍包括:烦躁、谵妄、昏睡、昏迷。颅内压增高,甚至脑疝形成。
(3)肺型(肺微循环障碍型):又称呼吸窘迫综合征,以肺微循环障碍为主。病情危重,病死率高。
(4)混合型:上述两型或三型同时或先后出现,病情更重,病死率很高。严重病例常合并DIC:肾衰竭,偶可合并溶血尿毒综合征。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夏秋季节,遇到小儿急性高热,反复惊厥,目前呼吸微弱,浅昏迷等,就应考虑到急性细菌性痢疾的可能;②家庭中或密切接触者中有菌痢患者,更应警惕;③发病初期有高热和神经症状,尚未排便,可用肛拭子或灌肠,取其排泄物的沉淀物做显微镜检,便检若见有大量脓细胞或红细胞可初步确诊,有时需要多次复查大便常规才能确定(病原学检查)。
需与下列疾病进行鉴别:
1.热性惊厥多见于6个月~5岁;常在上感体温突然升高时出现惊厥,抽搐时间短,止惊后一般情况良好,无感染中毒的其他症状,一次病程中仅发生1~2次惊厥,既往多有高热惊厥史,粪便检查正常。
2.流行性乙型脑炎本病有明显的季节性(7~9月份发生),其高热、惊厥、意识障碍与本病相似,脑膜刺激征可阳性,脑脊液检查多有改变,粪便检查正常。
3.肠炎、结肠炎由其他细菌如致病性大肠埃希菌、鼠伤寒沙门菌、葡萄球菌、嗜盐菌等
感染所致肠炎亦多见于婴、幼儿阶段,夏秋季发病率高,都是以发热、呕吐、腹泻等症状为主.大便亦可为脓血便,中毒症状严重时亦会发生休克。除依据其临床特征鉴别外,主要依据致病菌培养结果确诊。
(四)治疗
1.降温止惊。首选物理降温,效果不佳时采取药物降温。惊厥严重患儿可以考虑给予安定。
2.抗休克治疗,扩容、纠酸。必要时给予激素。
3.脑水肿和呼吸衰竭治疗 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使用脱水药物降低颅内压,首选20%甘露醇,或与利尿剂交替使用,严重病例可短期加用地塞米松静脉推注。如有早期呼吸衰竭表现者应及早使用呼吸机。
4.抗菌治疗 选用敏感强力广谱抗菌药物。
5.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并进行相应对症处理。
例题:
1、麻疹的并发症主要为(A )
A.肺炎 B.肾炎 C.脑炎 D.肠炎
2、预防麻疹流行最有效可行的措施是(C)
A.少去公共场所 B.隔离检疫 C.注射麻疹预防计 D.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
3、麻疹的传播途径主要是(A)
A.呼吸道飞沫传播 B.垂直传播 C.血液传播 D.蚊虫叮咬
4、典型麻疹的出疹先后顺序是(A)
A.先由耳后,到发根、颜面、躯干(胸,背,腹)和四肢,最后到手足心
B.先由颜面、躯干(胸、背、腹)和四肢,到耳后、发根,最后到手足心
C.先由耳后,到手足心,最后到发根、颜面、躯干(胸,背、腹)和四肢
D.先由手足心、颜面、躯干(胸,背、腹)和四肢,最后到耳后,到发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