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目二:充血性心力衰竭
西医病因 心力衰竭1岁以内发病率最高。
二、充血性心衰的临床表现
心衰早期多为心功能代偿期,可无临床症状。
年长儿心衰的症状与成人相似,主要表现为乏力、多汗、心慌、劳累后气急、咳嗽、腹部胀痛、食欲减退。安静时可出现心率加快,呼吸浅表、频率增加。
右心衰竭时以体循环淤血为主,可见肝脏肿大并有压痛,颈静脉怒张、肝颈静脉返流征阳性,面部、足背水肿,严重者可有胸水、腹水及心包积液。
左心衰竭为主者可见肺循环淤血表现,如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端坐呼吸、咯吐粉红色泡沫痰、紫绀、肺底部可闻及湿啰音等。心脏听诊除原有疾病产生的心脏杂音和异常心音外,常可闻及心尖部第一心音减低和奔马律。
婴幼儿心衰较难区分左心衰竭及右心衰竭,常见的症状与体征为呼吸快速、表浅、频率可达50~100次/分,同时可伴有喂养困难、生长发育落后、哭声低弱、烦躁多汗,颜面、眼睑浮肿甚则鼻唇三角区青紫,肺部常可闻及干啰音或哮鸣音;心脏扩大;奔马律;肝脏肿;尿量减少。
三、充血性心衰的诊断
1.诊断 心衰的临床诊断依据主要有以下前四项,尚可结合其他几项以及X线片和超声心动图等辅助检查作出诊断。
(1)安静时心率增快,婴儿>180次/分,幼儿>160次/分,不能用发热或缺氧解释者。
(2)呼吸困难,青紫突然加重,安静时呼吸达60次/分以上。
(3)肝大达肋下3cm以上,或在密切观察下短时间内较前增大,而不能以横隔下移等原因解释者。(肝进行性增大)
(4)心音明显低钝,或出现奔马律。
(5)突然烦躁不安,面色苍白或发灰,而不能用原有疾病来解释。
(6)尿少、下肢浮肿,已除外营养不良、肾炎、维生素B1缺乏症等原因造成的。
四、充血性心衰的西医治疗及中医辨证施治
1.西医治疗
(1)病因治疗:根据不同病因,及时治疗原发病。
(2)一般治疗:休息、防止躁动,避免便秘及排便用力,必要时用镇静剂;采取半卧位,供给湿化氧,急性心力衰竭或严重浮肿者,应限制液体入量及食盐,大约每日液体入量为1200mL/㎡体表面积或50~60mL/kg,钠盐应减少到每日0.5~1g;及时纠正酸中毒、低血糖、低血钙,尤其是新生儿期。
(3)选用毛花甙丙或地高辛静注,首次给洋地黄化总量的1/2,余量分两次,每隔4~6小时给予,多数患儿在8~12小时内达到洋地黄化;能口服的患者开始即可给予口服地高辛,首次给洋地黄化总量的1/3或1/2,余量分两次,每隔6~8小时给予;②维持量:洋地黄化后12小时可开始给予维持量。维持量的疗程视病情而定,急性肾炎合并心衰者往往不需要维持量或仅需短期应用;③了解洋地黄使用注意事项及防止过量中毒,用药过程中应注意补充钾盐。
(4)利尿剂:儿科最常用的快速利尿剂为呋塞米(速尿)或依他尼酸(利尿酸),首剂可应用静脉注射,以后改用口服维持,需长期应用利尿剂的患者宜选用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塞)或氯噻嗪,并可合并应用保钾利尿剂如螺内酯(安体舒通)或氨苯蝶啶较为合适,长期服用利尿剂的患者应测定血清钾、钠、氯等离子的浓度,以防电解质紊乱。
(5)血管扩张剂:常用药物有:①卡托普利(巯甲丙脯酸):剂量为每日0.4~0.5mg/kg,分2~4次口服,首剂0.5mg/kg,以后根据病情逐渐加量;②依那普利(苯脂丙脯酸):剂量为每日0.05~0.1mg/kg,一次口服;③硝普钠:剂量为每分钟0.2μg/kg,以5%葡萄糖稀释后静脉点滴,以后每隔5分钟,可每分钟增加0.1~0.2μ/kg,直到获得疗效或血压有所降低。最大剂量不超过每分钟3~5μg/kg。如血压过低应立即停药;④酚妥拉明(苄胺唑啉):剂量为每分钟2~6μg/kg,以5%葡萄糖稀释后静滴。
2.中医辨证论治
(1)心阳虚衰.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2)阳虚水泛.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3)气阴两虚.生脉散加减。(4)血脉瘀阻.血府逐瘀汤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