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临床表现:
㈠潜伏期
甲型肝炎,4w( 2~6w)
戊型肝炎,6w(2~9w)
乙型肝炎,3m(1~6m)
丙型肝炎,40天(15~180天)
丁型肝炎,4~20w
㈡急性肝炎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①可发生于五型肝炎中任何一种,发生率远高于黄疸型,成为更重要的传染源。
②无黄疸,但可转为黄疸型。
③症状较黄疸型为轻。
④多数病例只有ALT活力增高。
⑤病人能保持一定的工作能力且可迅速恢复;少数转变为慢性,由于未能及时休息治疗所致。
●★急性黄疸型肝炎:
1、黄疸前期(1-21天;5-7天)
流感样症状:畏寒、发热、头痛、乏力。
消化道症状:纳差、厌油、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期末尿色变黄:浓茶样
2、黄疸期(2-6周):出现肝细胞性黄疸表现
①黄疸加深阶段,消化道症状重;
②黄疸减退阶段,消化道症状减轻;
③大便颜色变浅、皮肤瘙痒、心动过缓、肝肿大,部分有轻度脾肿大。
3、恢复期(2周-4个月):症状消失,肝、脾回缩,肝功能复常
★急性肝炎各型临床特点
1、甲、戊型:
①起病相对较急,有明显症状
②急黄肝较多,戊型病情较重,妊娠后期和老年人
③不转化为慢性肝炎
2、乙、丙、丁型:
①起病相对较慢,无明显症状
②黄疸发生率相对较低
③可转化为慢性
㈢慢性肝炎
①肝炎症状持续或反复发作病程超过6个月者
②按病情轻重分为轻、中、重度
③只有乙丙丁型肝炎病毒可引起慢性肝炎
慢性肝炎分度:
①轻度
症状:轻度乏力、消化道症状、低热等
体征:可有轻度脾肿大
实验室检查:ALT反复轻度升高
预后:大多恢复,少数转为中度
②中度
症状:明显(消化、神经系统)
体征:肝脾肿大,质地Ⅱ度,可有肝掌、蜘蛛痣
实验室检查:A/G比例、肝纤维化指标,自身抗体阳性。
③重度:症状进一步加重,并出现早期肝化的表现。
㈣重型肝炎
五型均可引起重型肝炎(0.2%~0.5%),以HBV或肝炎病毒的重叠感染为多见。
临床特点:进行性加深的深度黄疸伴严重的消化道症状和极度的乏力、胆酶分离、PTA<40%
症状:(四高)高度乏力、纳差、黄疸、出血倾向。
体征:肝浊音界缩小、腹水征阳性、高度黄疸、大片瘀斑。
并发症:①出血倾向(皮肤粘膜出血、消化道出血);②腹水(胸水);③肝肾综合征;④肝性脑病;⑤肝肺综合征;⑥严重感染;⑦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
●各种重型肝炎临床特点的比较
急性重型肝炎 |
亚急性重型肝炎 |
慢性重型肝炎 |
2周内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迅速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肝脏缩小,PTA<40% |
急行起病,15天~24周出现重型肝炎表现 脑病型:首先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腹水型:首先出现腹水及相关表现者 |
临床表现同亚急性重型肝炎,有慢性肝病的病史,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指标改变者 |
●重型肝炎的临床分期:
早:符合重型肝炎诊断的基本条件,无并发症,40%﹤PTA<30%。
中:符合重型肝炎诊断的基本条件,有Ⅱ度肝性脑病,或明显腹水,出血倾向(出血点或瘀斑) ,30%﹥PTA﹥20%
晚:有难治性的并发症:肝肾综合征;Ⅱ度以上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出血倾向(注射部位瘀斑);严重感染;难以纠正的电解质紊乱;PTA<20%
㈤淤胆型肝炎:又称毛细胆管型肝炎,表现为较长期的肝内梗阻性黄疸
临床特点:
明显的皮肤巩膜黄染,有阻塞性黄疸的临床表现(大便颜色变浅;皮肤搔痒)
实验室指标的改变(DBIL/TBIL>60%;尿胆红素阳性,
尿胆原阴性;γ-GT、AKP明显升高)
无明显消化道症状和乏力
㈥肝炎肝硬化:
①活动性:慢性肝炎活动的表现(ALT升高、乏力及消道症状明显、黄疸、白蛋白下降)肝缩小质地变硬,脾进行性增大伴门脉高压征表现(腹壁、食道静脉曲张,腹水,门静脉、脾静脉增宽等。)
②静止性:无肝炎活动的表现,症状轻或无特异性,可有上述体征。
㈦特殊人群肝炎的表现
⑴小儿肝炎特点:多为隐性感染
①易成为无症状的携带者;
②有症状者以无黄疸型或慢性轻度为主。
⑵老年肝炎特点:黄疸多见、程度深、持续时间长;
①淤胆型多见;
②合并症较多;
③重型肝炎发生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