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发颐
热病后余毒结于颐颌间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化脓性腮腺炎。
特点:常发生于热病后期,多一侧发病,颐颌部肿胀疼痛,张口受限,全身症状明显,重者可发生内陷。
鉴别诊断
痄腮:多发生于5~15岁的儿童,常有本病接触史。发于颐颌之间,多为双侧性,色白濡肿,酸多痛少,不会化脓。
第七节 丹毒
丹毒是患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西医也称丹毒。本病发无定处,根据其发病部位的不同又有不同的病名。
① 生于躯干部者,称内发丹毒
② 发于头面部者,称抱头火丹
③ 发于小腿足部者,称流火
④ 新生儿多生于臀部,称赤游丹毒。
特点:
① 病起突然,恶寒发热
② 局部皮肤忽然变赤,色如丹涂脂染,热肿胀
③ 边界清楚,迅速扩大,数日内可逐渐痊愈,但容易复发。
临床表现
治疗:凉血清热、解毒化瘀
1) 内治
①风热毒蕴证
证候:发于头面部,皮肤锨红灼热,肿胀疼痛,甚则发生水疱,眼胞肿胀难睁;伴恶寒,发热,头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
②肝脾湿火证
证候:发于胸腹腰胯部,皮肤红肿蔓延,摸之灼手,肿胀疼痛;伴口干且苦;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肝泻火利湿。
方药:柴胡清肝汤、龙胆泻肝汤或化斑解毒汤加减。
③湿热毒蕴证
证候:发于下肢,局部红赤肿胀、灼热疼痛,或见水疱、紫斑,甚则结毒化脓或皮肤坏死,或反复发作,可形成大脚风;伴发热,胃纳不香;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利湿清热解毒。
方药:五神汤合萆肄渗湿汤加减。
④胎火蕴毒证
证候:发生于新生儿,多见于臀部,局部红肿灼热,常呈游走性;或伴壮热烦躁,甚则神昏谑语、恶心呕吐。
治法:凉血清热解毒
方药: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
2) 外治:
① 外敷法
② 砭镰法
③ 若流火结毒成脓者,可在坏死部位作小切口引流,掺九一丹,外敷红油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