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课程组织
课程目标的特征:整体性、阶段性、持续性、层次性、递进性、时间性
课程内容的三种表现形式
1. 课程计划
概念:又称教学计划。是依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组成:包括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及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作用:是指导和规定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
2. 课程标准:
概念: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结构:第一部分是前言,包括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标的设计思路等;
第二部分是课程标准(核心内容),包括总目标和阶段目标;
第三部分是课程内容,是具体的知识内容要点;
第四部分是实施建议,包括教材编写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
作用: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对教师工作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3. 教科书:
定义: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故人们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为教材。
作用:①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
②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③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
④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论与实际想联系的基本途径和最佳方式,对个教学阶段的课堂和课外活动做出统筹安排。
编写:螺旋式上升、直线式编写
教科书编写的基本原则:
1.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3.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
4.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的衔接;
5.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实用性。
教师处理教材内容的基本要求:
1.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
2.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好奇心;
3.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社会、知识、儿童:(选择题)
1. 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课程开发的模式:
1.目标模式——泰勒(选择题)
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开发课程必须回答的四个基本问题:
①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
②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
③怎样有效组织这些经验?
④如何确定目标得以实现?
即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教育计划构成
2.过程模式
3.情境模式
一级建造师二级建造师消防工程师造价工程师土建职称公路检测工程师建筑八大员注册建筑师二级造价师监理工程师咨询工程师房地产估价师 城乡规划师结构工程师岩土工程师安全工程师设备监理师环境影响评价土地登记代理公路造价师公路监理师化工工程师暖通工程师给排水工程师计量工程师
执业药师执业医师卫生资格考试卫生高级职称护士资格证初级护师主管护师住院医师临床执业医师临床助理医师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助理医师中西医医师中西医助理口腔执业医师口腔助理医师公共卫生医师公卫助理医师实践技能内科主治医师外科主治医师中医内科主治儿科主治医师妇产科医师西药士/师中药士/师临床检验技师临床医学理论中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