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

各地资讯

当前位置:考试网 >> 教师资格证 >> 中学 >> 教育知识与能力 >> 复习资料 >>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讲义:教育目的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讲义:教育目的_第3页

来源:考试网  [ 2018年12月04日 ]  【

  三、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阐述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它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

  马克思是在研究经济问题时,从生产力的角度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的。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协调发展,也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二)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

  第一,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第二,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第三,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第四,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制度条件;

  第五,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四、素质教育观

  我国现阶段建立了与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相对应的教育制度,也形成了相应的教育观。但是,在我国教育发展过程中,人们对教育内部各种关系的认识并不一致,甚至出现了偏颇。当人们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考试”这个环节,就出现了所谓的“应试”倾向,进而产生了“应试教育”观。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所谓素质教育观,就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

  --人的全面素质的一种教育观。

  (一)素质的内涵

  素质教育观之“素质”,指人的全面素质。素质概念很广泛,包括狭义和广义两种角度的理解。狭义的素质指的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即“遗传素质”。《辞海》中认为,素质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在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而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也就是广义的素质,则泛指整个主体现实性,亦即在先天与后天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人的身心发展的总水平。如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中认为,广义素质是指“公民或某种专门人才的基本品质。如国民素质、民族素质、干部素质、教师素质、作家素质等,都是个体在后天环境、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人的后天素质发展离不开先天素质的基础,因此需要把素质的两种含义结合起来理解。那么,“素质”就“既包括先天的生理素质,又包括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人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素质,是一个由多方面构成的整体。素质教育观所指向的人的素质是这样一个整体,是人的全面素质,而不是人的素质的某一方面。 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得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

  (二)素质教育的特征(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全体性)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性)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发展性)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创新性)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责编:limingjuan2018

报考指南

焚题库
  • 职业资格
  • 会计考试
  • 建筑工程
  • 医药考试
  • 外语考试
  • 学历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