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妊娠期妇女的护理
第一节 妊娠生理
配套练习:2020年主管护师妇产科护理学练习:妊娠期妇女的护理
胚胎和胎儿在母体内发育成长的过程。
成熟卵子受精是妊娠的开始,胎儿及其附属物自母体排出是妊娠的终止。全过程10个妊娠月,40周,280天。
受精与着床
(一)受精
1.精子获能 精子进入阴道后,离开精液经宫颈管进入宫腔,与子宫内膜白细胞产生的α、β淀粉酶作用,解除了精子顶体酶上的“去获能因子”,此时精子具有受精能力,称精子获能。
2.受精过程 当精子与卵子相遇后,精子顶体外膜破裂,释放出顶体酶,在酶的作用下,精子溶解卵子外围的放射冠和透明带,精子头部与卵子表面接触,开始受精。精原核与卵原核逐渐融合,新的生命诞生。
3.受精卵输送与发育
>>借助输卵管内纤毛推动和输卵管平滑肌蠕动的影响,逐渐向子宫腔方向移动,约受精后3日,分裂为早期囊胚。
>>受精后第4日进入宫腔形成晚期囊胚。
(二)受精卵着床
受精后第5~6日,晚期胚泡透明带消失后逐渐埋入子宫内膜并被其覆盖的过程称为受精卵着床。
胎儿附属物的结构及其功能
胎儿附属物:胎盘、胎膜、脐带、羊水
(一)胎盘
由底蜕膜、叶状绒毛膜、羊膜构成。
底蜕膜:构成胎盘的母体部分。
叶状绒毛膜:构成胎盘的胎儿部分。
羊膜:位于胎盘最内层。
胎盘的结构
妊娠足月胎盘呈圆形或椭圆形盘状,重450~650g,约为足月新生儿体重的1/6,直径16~20cm,厚约2.5cm,中间厚,边缘薄。
胎盘的功能
1.气体交换。
2.营养物质供应。
3.排出胎儿代谢产物。
4.防御功能。
5.合成功能。
合成功能
(1)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
由合体滋养细胞分泌,在受精后10天左右即可用放射免疫法自母体血清中测出,成为诊断早孕的敏感方法之一。其作用是维持妊娠、营养黄体,使子宫内膜变为蜕膜,维持受精卵生长发育。
(2)人胎盘生乳素(HPL)
>>由合体滋养细胞合成;
>>促进乳腺腺泡发育,为产后泌乳做准备;
>>促进蛋白质合成;
>>抑制母体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使多余葡萄糖运转给胎儿,成为胎儿的主要能源,也是蛋白质合成的能源。
(3)雌激素和孕激素:为甾体激素。妊娠早期由卵巢妊娠黄体产生,自妊娠第8~10周起,由胎盘合成。
(4)酶:胎盘能合成多种酶,包括缩宫素酶和耐热性碱性磷酸酶。
(二)胎膜 由羊膜、绒毛膜组成。
(三)脐带 脐带是由胚胎发育过程中的体蒂发展而来,胚胎及胎儿借助于脐带悬浮于羊水中。一端连于胎儿腹壁脐轮,另一端附着于胎盘子面。
(四)羊水
正常足月妊娠羊水量约为1000ml~1500ml。
在妊娠的任何时期,如羊水量超过2000ml,可诊断为羊水过多;如在妊娠晚期羊水量少于300ml,可诊断为羊水过少。
羊水的功能
①保护胎儿
②保护母体
胎儿发育及生理特点
胚胎:妊娠8周(受精后6周)。
胎儿:自妊娠第9周起时期。
胎儿发育特征
8周末:初具人形,B超可见早期胎心搏动。
12周末:外生殖器已发育、部分可分辨性别。
16周末:从外生殖器可确定胎儿性别,孕妇自觉有胎动。
20周末:用听诊器可听到胎心音。
24周末:各器官均已发育,皮下脂肪开始沉积。
28周末:有呼吸运动,生活力差,但加强护理可以存活。
32周末:面部毳毛已脱落,出生后有一定生活能力。
36周末:出生后能啼哭和吸吮,生活能力较好。
40周末:胎儿成熟,身长约50厘米,体重约3400克,生活能力强。
胎儿生理特点
1.循环系统 胎儿的营养供给和代谢产物排出,均需经胎盘脐血管由母体完成。
(1)解剖学特点:脐静脉一条和脐动脉两条。动脉导管出生后闭锁成动脉韧带。卵圆孔多在生后6~8周完全闭锁。
(2)血液循环特点
②卵圆孔位于左右心房之间,由于卵圆孔开口处正对着下腔静脉入口,从下腔静脉进入右心房的血液,绝大部分经卵圆孔进入左心房。而从上腔静脉进入右心房的血液,很少或不通过卵圆孔而是直接流向右心室进入肺动脉。
③由于肺循环阻力较高
胎儿出生后开始自主呼吸,肺循环建立,胎盘循环停止,循环系统血流动力学发生显著变化。左心房压力增高,右心房压力下降。
>>卵圆孔→出生后6~8周完全闭锁;
>>肺循环建立→动脉导管闭锁为动脉韧带;
>>脐静脉→闭锁为静脉韧带;
>>脐动脉、腹下动脉→闭锁为腹下韧带。
2.血液
(1)红细胞:妊娠足月时至少90%的红细胞由骨髓产生。红细胞总数无论是早产儿或足月儿均较高。胎儿期红细胞体积较大,红细胞的生命周期短,仅为成人的2/3,故需不断生成红细胞。
(2)血红蛋白
(3)白细胞
>>第一道防线:妊娠8周以后,胎儿血循环出现粒细胞。
>>第二道防线:胸腺、脾发育产生淋巴细胞,成为体内抗体的主要来源。
执业药师执业医师卫生资格考试卫生高级职称护士资格证初级护师主管护师住院医师临床执业医师临床助理医师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助理医师中西医医师中西医助理口腔执业医师口腔助理医师公共卫生医师公卫助理医师实践技能内科主治医师外科主治医师中医内科主治儿科主治医师妇产科医师西药士/师中药士/师临床检验技师临床医学理论中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