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

各地资讯

当前位置:考试网 >> 教师资格证 >> 中学 >> 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 初中物理 >> 2016年教师资格证《初中物理》冲刺卷(二)

2016年教师资格证《初中物理》冲刺卷(二)_第3页

来源:考试网  [ 2016年10月12日 ]  【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A。解析:根据右手螺旋定则,环形电流可以等效为小磁针,小磁针的N极指向右,根据异性相吸,知线圈向左运动,故A正确.B、C、D错误。

  2.[答案]D。

2016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及答案二——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

  3.[答案]B。解析:由图知,蜡烛放在2倍焦距之外,此时成缩小、倒立的实像,照相机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而幻灯机是根据物距处于f和2f之间时,成放大、倒立的实像原理制成,故A选项说法错误。由于成的实像是倒立的,所以蜡烛越烧越短,光屏上烛焰的像就应该越向上移动,故B选项说法正确。要使光屏上的烛焰的像变小,蜡烛应远离凸透镜,故C选项说法错误。为了便于从不同方向观察光屏上的像,光屏应选用较粗糙的毛玻璃板,故D选项说法错误。故选B。

  4.[答案]D。解析:当S接通时,L的自感系数很大,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较大,L1和L2串接后与电源相连,L1和L2同时亮,随着L中电流的增大,L的直流电阻不计,L的分流作用增大,L1的电流逐渐减小为零,由于总电阻变小,总电流变大,L2的电流增大,L2灯变得更亮。当S断开,L2中无电流,立即熄灭,而电感L将要维持本身的电流不变,L与L1组成闭合电路,L1灯要亮一下后再熄灭。综上所述,选项D正确。

  5.[答案]D。

  解析:交流电流的有效值是根据电流的热效应得出的,线框转动周期为T,而线框转动一周只有

2016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及答案二——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

  二、简答题

  9.[参考答案]

  (1)通过“来自地球的力”这节课,大家学习了重力的大小与方向等知识。同学们思考,假如在地面以下很深的井里,松开手中的物体,它是不是同样往下掉落?我们学习过的“重力的方向总竖直向下”这一结论还成立吗?

  (2)作业一直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作业评价应当让学生展示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作业看到自己的成果和不足。合理运用作业评价对于学生的发展很有帮助。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评价形式应该是丰富多彩的,除了传统的解答习题之外,还可以包括观察、小实验、小制作、调查、探索信息等。这些作业形式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习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

  10.[参考答案]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师在教学生温度的概念时_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生活中冰块遇热融化、水蒸发等现象,从中引导学生了解“温度”的意义。使学生理解各种热现象的基础是“温度”这个量变化引起的。学生对温度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师可让学生解释生活生产中其他与热有关的现象,比如食盐晶体的融化、液氧怎么储存、霜的形成等等。最终是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在生活中.形成技能、经验。

  三、案例分析题

  11.[参考答案]

  (1)该生的描述是错误的,作为一些物理公式在数学意义上成立,但在物理意义上是不一定成立的。公式R=U/I是电阻的定义式,其电阻R的大小是由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以及材料决定的,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是无关的,电压U与电流,的比值是一恒量。

  (2)设计思想:该生对于电阻与电压和电流到底有无关系心存疑惑,所以需要通过实验加以验证,使学生对电阻的定义式有一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片段:

  老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通过什么样的实验方法验证了欧姆定律?对欧姆定律如何进行描述呢?

  学生1:是通过控制变量法进行验证的。

  学生2:欧姆定律的内容是,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可表示为I=U/R。

  老师:两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对于欧姆定律的表达式我们进行变形推出R=U/I,对于这个公式,大家思考

  一下,是否可以说导体的电阻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流成反比呢?为什么?

  学生3:我认为可以,推导式与欧姆定律的表达式有相同之处。从数学的角度来说两个公式的性质是一样的。

  学生4:我认为不可以,因为导体的电阻是导体的一种性质,电阻的大小是由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以及材料决定的。。

  学生5:电阻与电压和电流是否有关,我感到不好确定。

  老师:同学们对于这个问题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到底哪个观点正确,我们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加以论证呢?

  学生6: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进行验证。

  老师:对,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请同学们进行一下实验设计。

  (学生设计实验电路图,确定实验仪器并设计实验表格,然后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同学之间、小组之间对实验数据进行归纳总结)

  小组一:我们小组用一个5 Ω电阻做实验,当两端电压增大多少倍时,电流也随着增大多少倍,电压和电流的比值是不变的。

  小组二:我们小组分别用5 n和10 Q电阻做实验,无论电阻两端的电压和电流增大还是减小,根据测得的数据用公式R=U/I计算,电阻R的阻值是保持不变的。所以证明导体的电阻与电压和电流是无关的。

  小组三:我们小组跟其他小组的结论是一样的。我们认为物理公式有它的特殊性,有些物理公式在物理意义和数学意义上都是成立的,例如欧姆定律,I=U/R;而有些物理公式在物理意义上是不成立的,例如R=U/I。

  老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对于电阻的定义式R=U/I,我们发现这个比值是一恒量,对于类似的问题我们在以后学习的时候还会遇到,同学们对物理公式要很好的理解,方能正确进行应用。

  12.[参考答案]

  (1)教师在讲解新的知识点之前,考查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情况,使新课的教学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教师的教学行为总体上没有体现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从“重结论轻过程”向“重结论更重过程”的转变。没有引导学生积

  极思考,就急于给出电功率的表达式。对于学生提出的交流电功率的问题,教师直接拒绝的做法会压制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的教学片段改进思路:

  ①引导学生分析电功率都与哪些因素有关,在计算固定电阻的功率时,让学生弄懂电压、电流、电阻哪个参量是不变的。结合焦耳定律和功率定义式推出电功率的两种表达式。

  ②对学生提出的交流电功率的问题,可以适当引入平均值与瞬时值的概念。而不是直接转向教材,这样就遏制了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

  四、教学设计题

  13.[参考答案](1)给自行车打完气后打气筒会发热;从滑梯上滑下屁股会发热;钻木取火。

  (2)师:同学们,现如今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各样的能量,比如大家出门坐汽车,汽车跑起来需要什么能量?

  生:机械能。

  师:那这种机械能从哪里来的呢?

  生:通过发动机烧油给的。

  师:没错,汽车要想跑得快,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发动机,那大家知不知道发动机烧油产生了什么能量?

  生:内能。

  师:但是汽车确实要机械能.但是我们产生了内能。

  生: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师:内能真的可以转化为机械能吗?我们不妨用一个实验验证一下。下面老师将试管装满水,然后用木塞塞住,最后用酒精灯加热试管,大家仔细观察。

  生:木塞被弹开了。

  师:木塞被弹开说明了什么,谁能从能量角度解释一下。

  生:给水加热,使试管内的内能增加,木塞被弹开时内能转换为机械能。

  师:很好,这位同学总结得非常到位,就是说内能可以转化为机械能,那大家仔细回想一下,在生活中还有没有这种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例子。

  生:烧水的时候水烧开了会顶开壶盖。

  师:没错,这个实验是不是就是这样的模型。那回到刚刚的问题,发动机到底是不是将内能转化为了机械能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14.[参考答案]

  (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2)教学设计如下:[设计理念]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从生活中的现象引入熔化和凝固概念,通过实验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总结规律,及时引导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应用。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固体熔化时的特点,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利用实验数据绘制图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应用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物态变化,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能区别物质的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形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2)了解有没有固定的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重点难点]

  1.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本质区别,进一步总结出不同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

  2.让学生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在方格纸上描绘固体熔化图象,根据图象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教学仪器]

  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大烧杯、温水、大试管、粉末萘、石蜡、温度计、搅拌器、火柴。[教学模式]实验探究模式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教师讲述:我们在小学学习过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但是物质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

  动画展示:铁矿石在高炉中熔化为铁水,从高炉中倒出的铁水凝固成铁板;低温度实验室在低温状态下制得液态氧、氮和固态氧、氮;不同季节、气候下的水的状态变化。

  引导归纳: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

  联系生活:把水放入冰箱的冷冻室里,水就会变成冰;把冰加入饮料中,冰从它们那里吸收热量就变成了水。点燃的生日蜡烛的火焰旁边,固态的蜡不断地变成液态的蜡,一部分流下来的蜡滴很快又变成了固态的蜡。路桥施工人员把固态的沥青加热成液态,再把液态的沥青浇在路面上,很快又变成固态。

  点明课题:科学上把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如冰变水。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如水结成冰。

  动画展示:正在喷发的火山。(让学生用以上的结论分析火山喷发的现象)

  引出问题:物质熔化和凝固需要什么条件?不同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一样吗?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强调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本课设计中用多媒体的方式引入大量的生活物理,从这些感性素材中概括出物理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有利于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程理念。

  (二)进行新课

  第一部分: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提出问题: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

  猜想假设:熔化过程中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这时温度可能也是不断上升的。进行实验:

  (1)四个同学为一组,选出一名同学作为组长,负责本组探究性学习,教师课前要对组长进行指导,交待实验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注意事项,确保实验能顺利进行。每一组分成两个小组,分别探究两种不同固体的熔化。

2016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及答案二——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

  (2)介绍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强调酒精灯和温度计的用法。

  (3)第1小组探究萘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要求从68℃开始计时,实验员每隔1分钟报告一次温度值和物质状态,记录员把数据填入记录表,并在坐标纸上描出对应的点;第2小组探究石蜡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要求从50℃开始计时。实验员每隔1分钟报告一次温度值和物质状态,记录员把数据填入记录表,并在坐标纸上描出对应的点。

  动画展示:如何用图象法分析所收集的数据。

  分析论证:各小组将描在坐标纸上的点连成一条曲线。根据图象分析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小组评估:回想实验过程.有没有可能在什么地方发生错误?进行论证的根据充分吗?实验结果可靠吗?交流合作:与同学进行交流。你们的结果和别的小组的结果是不是相同?如果不同,怎样解释?

  设计意图:固体的熔化和凝固是学生常见现象之一,选择这一内容让学生参与探究,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有利于体现“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新课程理念。

  第二部分:认识熔点和凝固点。

  对比研究:分析两种不同固体的熔化曲线。

2016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及答案二——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

  得出结论:(1)一类固体有确定的熔化温度叫晶体。如各种金属、冰、海波等。另一类固体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叫非晶体,如松香、沥青、玻璃等。

  (2)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

  (3)晶体凝固时也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凝固点。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

  知识扩展:让学生阅读小资料“几种晶体的熔点”,体会不同晶体熔点不同,认识熔点是晶体的一种特性。同时记住冰的熔点是0℃,钨的熔点最高。

  设计意图:这是初中物理中第一次用图象的方法来表示物理过程,教师应通过班级讨论的方式,解释清楚曲线上每一个点的含义,让学生深刻地体验图象法是一种非常简洁、有效地表示物理过程的方法,为今后使用图象法学习物理打好基础。

  第三部分:认识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归纳总结:晶体与非晶体熔化时都要吸收热量。

  逆向思维:从冰吸热可熔化咸水,水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变成冰的道理,知道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让学生根据物质熔化的规律推理出物质凝固的规律:无论晶体还是非晶体,在凝固时都要放热;晶体凝固时放出热量,但温度不变,非晶体凝固时放出热量,温度降低。

  联系生活:北方的冬季很冷,为了妥善地保存蔬菜,都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可以利用水结冰时放出热,窖内温度不致太低。保护菜不被冻坏。

  前沿科技:现在人们研制出一种聚乙烯材料,在150C~400C的范围内熔化或凝固,而熔化或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把这种材料制成颗粒状,掺在水泥中制成储热地板或墙壁,天气热时颗粒熔化,天气冷时又凝固成颗粒,能调节室内的温度。

  学以致用:请同学解释“下雪不冷化雪冷”这句俗语中包含的科学道理。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强调通过科学想象与科学推理方法的结合,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本部分从设计上启发学生应用逆向思维的方式学习.并紧密的联系前沿科技,使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和新思想,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三)课堂小结基本概念:

  (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2)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3)晶体: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

  (4)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5)非晶体:没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

  (6)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基本规律:

  (1)晶体熔化的条件:一是温度到达熔点,二是继续吸热。

  (2)同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不同物质的熔点不同。

  (3)熔化吸热、凝固放热。基本技能:

  (1)酒精灯、温度计的使用技能。

  (2)组装垂直组合实验器材的技能。基本方法:

  利用实验数据绘制图象来分析问题的方法。

  (四)板书设计

  熔化和凝固

  一、熔化和凝固的概念:

  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2.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茶在熔化的过程中继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2.松香在熔化过程中继续吸收热量,温度逐渐上升。

  3.认识固体熔化曲线。

  三、熔点和凝固点:

  1.晶体: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

  2.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3.非晶体:没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

  4.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5.同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不同物质的熔点不同。

  四、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任何物质熔化都要吸收热量,凝固都要放出热量。

  <<<<历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答案

  <<<<2016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备考模拟卷专题(共10700题)

  <<<<2016年教师资格证《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知识巩固测试卷汇总(共二十五套800题)

  <<<<2016教师资格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基础模拟汇总(共十套400题)

  2016年网校教师资格证考试统考班套餐:中学、小学或幼儿的综合素质+教学知识与能力(精讲班+统考真题班+习题班),模拟题库系统+导师答疑+课堂练习+课件下载,赠送内部资料,PPT或WORD讲义+课件下载+手机移动听课.

  课程推荐指数:★★★★★

>>>>教师资格考试全科优惠套餐(两学考试) VIP 单科全程通用版 辅导特惠套餐<<<<

  联系电话:4000-525-585 课程咨询微信号:712931610。快速联系通道

  热点推荐各地2016教师资格证准考证打印时间|入口|培训|题库 教师资格证考试时间 考试科目内容

  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大纲(最新) 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书补办 教师资格证书查询入口

  小编推荐教师资格证考试用书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网:教师资格证报名官网 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

  教师资格证面试 教师资格证有效期 教师资格证编号查询 中国教师资格网

123
责编:chenzhu

报考指南

焚题库
  • 职业资格
  • 会计考试
  • 建筑工程
  • 医药考试
  • 外语考试
  • 学历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