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太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不到一百年,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了。……这样由教育与行政服务之实地观察,与选举与考试四项手续,而始获正式进入政府。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二 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的原因。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汉与魏晋时代选官制度的相同点。(17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概括上述材料反映的战国至隋朝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8分)
【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注意获取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及分析教育与选官的联系;第二小问实则比较九品中正制与察举制两种选官制度的共同点,可从选拔方式、目的和特点等方面分析比较。第(2)问的第一小问,可结合材料三信息从科举制的作用、选拔方式和发展状况等方面归纳;第二小问从察举制到科举制、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等信息中综合概括。
【答案】 (1)原因:汉代官僚政治得以发展,孝廉成为人们做官的主要途径,太学兴起和考试做官,进一步打破了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统治阶级通过察举制、太学考试等制度,建立起专业的文官集团。
相同点:其目的都是选拔人才;都呈现制度化趋势;都是从地方向中央举荐人才。
(2)特点: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科举制日益完善。
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官有之,盖掌赞书而授法令,非今任也。……至秦汉……为风霜之任,弹纠不法,百僚震恐,官之雄峻,莫之比焉。
——《通典·职官》
朝廷设风宪,所以重耳目之寄,严纪纲之任。近年以来,未尽得人,妄逞威福,是非倒置,风纪废弛,令吏部:今后,初仕者不许铨除风宪。
——《明会要·职官》
材料二 汉代十三部州示意图
阅读以上材料,写出与其所反映出的中国古代某一政治制度相关的两个历史名词,并予以阐释。(12分)
【解析】 由材料一中“弹纠不法”“朝廷设风宪,所以重耳目之寄,严纪纲之任”和材料二中“汉代十三部州”可知该政治制度是监察体制。根据所学知识,从各个朝代的监察体制中选取两个监察机构、职官并简要概括其属性、设置的时间及主要职能或其设置目的、影响即可。
【答案】 历史名词:御史大夫、刺史、吏部、通判、御史台、锦衣卫等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有关的机构、职官。(任选其中两个即可)
阐释示例:
御史大夫,秦、西汉官名。代表皇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同时负责监察百官。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
刺史,职官,汉武帝开始设置,代表中央巡行郡县。刺史制度在西汉中后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对维护皇权,澄清吏治起着积极的作用。东汉时职权进一步扩大,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吏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隋唐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长官称为吏部尚书,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核等事务,为后世所沿用。
通判,职官,北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州郡设通判,作为副职,与权知军、州事共同处理政事,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
御史台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东汉至元设置的中央监察机构。负责纠察、弹劾官员、肃正纲纪。明代,废御史台,改设都察院。
锦衣卫,明初设置,是明朝著名的特务机构,由皇帝直接管辖,负责侦缉刑事,也是皇帝的侍卫亲军和仪仗队。(注:若从设置目的、影响方面阐释亦可,需符合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