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

各地资讯
当前位置:华课网校 >> 自考 >> 模拟试题 >> 医学类 >> 针灸学 >> 文章内容

排行热点

自学考试《针灸学》章节试题:第1章_第6页

来源:华课网校  [2017年4月13日]  【

二、非选择题
(一)名词解释
1.经络 2.经络学说 3.正经 4.奇经 5.经别 6.经筋 7.十二皮部
8.标本 9.根结 10.气街 11.四海 12.经气 13.循经感传
(二)填空题
1.《灵枢·海论》记载:“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 ,外络于 。”
2.《灵枢·经别》记载:“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 ,人之所以治,病 ,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
3.经络学说内容记载,最早见于 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 。
4.《难经》又名 ,补充了 的不足。
5.《伤寒论》总结了 的发病规律,是 在内科方面的应用典范。
6.十二经脉交接的规律为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 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 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7.络脉包括 和难以计数的 等。
8.十二经脉在体内与脏腑相连属,其中 主里, 主表。
9.由于十二经别有 于表里之间的特点,不仅加强了十二经脉内外联系,更加强了经脉所属络的脏腑在 联系。
10.足三阳经筋结于 ,足三阴经筋结于阴器(腹),手三阳经筋结于,手三阴经筋结于贲(胸)。
11.《灵枢·卫气》指出:“胸气有街, ,头气有街, 。”
12.《灵枢·海论》指出:“人有髓海,有 ,有气海,有 。凡此四者,以应四海也。”
13.窦汉卿在《标幽赋》中指出十二经脉的”四根、三结”,即十二经脉以 为“根”、以 三部为“结”。
14.“标本”理论强调经脉分布 的相应关系,”根结”理论强调经气 的联系。
15.足厥阴经“根”部在 ,“结”部在 。
16.经络的生理功能是联系脏腑、 ;运行气血,濡养周身;抗御外邪、 。
17.《灵枢·本藏》指出:“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 ,濡筋骨, 也。”
18.《素问·缪刺论篇》说:“夫邪客于形也,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 ,内连五脏, 。”
19.《四总穴歌》所载:“肚腹三里留, ,头项寻列缺, 。”
20.经络学说在针灸临床应用上,说明病理变化,指导 ,指导 。
(三)判断题
1.马王堆汉墓帛书中所载脉的内容说明了经络学说已基本形成。( )
2.经络理论只对针灸临床有指导作用。( )
3.东汉张仲景在《内经》十二经脉的基础上,将手足阳经合并为六经。( )
4.马王堆汉墓帛书记载的脉既有相互衔接的联系,也有全身的循环流注。( )
5.明代李时珍所著的《奇经八脉考》是研究奇经八脉的专书。( )
6.十二经脉在四肢的排列是:手足阳经为少阳在前,阳明在中,太阳在后;手足阴经为少阴在前,太阴在中,厥阴在后。( )
7.十二经脉的循行方向是:手三阴经从手走头,手三阳经从胸走手,足三阳经从足走腹胸,足三阴经从头走足。( )
8.十二经别在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于其表里的阴经经脉,阴经的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 )
9.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与十二经脉相提并论,合称“十四经”。( )
10.十二皮部的分布区域是以十二经脉体表的分布范围为依据的。( )
11.手厥阴经“本”部在神门,“标”部在腋内动脉。( )
12.按部位分,血海位于下腹部,水谷之海位于上腹部。( )
13.足少阳经的”根,,部在厉兑,“结”部在颡大(钳耳)。( )
14.髓海位于腰部,为肾之腑,是神气的本源,脏腑经络活动的主宰。( )
15.胸部为气海,原气所聚之处,贯膈而行气血。( )
16.经络的生理功能表明,当外邪侵犯机体时,营气首当其冲发挥其抗御外邪的作用。( )
17.经络的病理变化说明,当机体处在正虚邪实的情况下,经气则是病邪传注的途径。( )
18.中医学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血管是人体经气运行的通路。( )
19.巅顶头痛与督脉、足厥阴经病变有关。( )
20.“面口合谷收”是根据经络学说、循经取穴的体现。( )
(四)问答题
1.《内经》对经络主要阐述了哪些内容?
2.论述经络学说形成的依据主要有哪几方面?
3.奇经八脉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4.论述经络系统的主要内容。
5.十二经脉的“根”与“本”,“结”与“标”的意义有何异同?
6.论述气街的结构特点。
7.简述经络病候的主要机制。
8.论述经络的生理作用。
责编:zhangjing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