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简答题:
1.默顿是怎样批判结构功能主义?答:默顿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了对宏观结构功能主义原则的批判:首先,默顿批判了“社会功能的统一性”原则。其次,默顿批判了“普遍的功能主义”。再次,默顿还批判了社会功能不可缺少性原则。默顿对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批判的核心精神是:强调中程结构功能分析的特殊性和相对性,否定宏观结构功能分析的普遍性和绝对性。
2.简述默顿提出的中程功能分析原则的基本内容。答:建立在个别性和相对性基础上的中程功能分析原则,具体说来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中程功能分析方法是一种考察和解释社会行动及其后果的战略,即关于可感知的社会活动及其后果的研究原则、方法和手段,而不是具有规范性的理论模式和系统性的理论体系。第二,中程功能分析形成的理论应当有经验材料支持,仅靠概念演绎和逻辑推理形成的理论是不可靠的,应当受到中程功能分析的批判和抵制。第三,判断一种理论是不是中程理论,关键看它能否作为“产生经验的假设”。第四,强调分析客观的社会后果,不关心社会行动的主观取向。
3.霍曼斯是怎样论述群体凝聚力的?答:霍曼斯用成本与报酬来讨论群体凝聚力问题。在他看来,群体凝聚力强弱首先是由成员获得报酬的途径决定的。凝聚力较强的群体,其成员在群体内部获得的报酬较多,包括成员之间的相互赞许都是增强群体凝聚力的因素。这时,成员遵守群体的规范和制度就不必支付较高的成本,成员的向心力和群体的凝聚力都会不断增强。凝聚力较弱的群体,其成员在群体外获得报酬较高,由此而把成员的注意力转移向外,而对群体的向心力和群体成员的凝聚力都将减弱。与此同时,群体规范和制度的坚持就会遇到较大困难。因为群体成员从外部可以获得较高报酬,而当成员迫于群体内部压力而遵守维护群体的规范与制度、维护群体的团结时,他们降低对外部报酬的获取,那么就意味着他们以较高的成本来被迫维持群体的团结。而成员为维持群体团结付出的成本越高,群体凝聚力的强度和持续性都将越来越弱。群体凝聚力还与成员在群体内活动获得的报酬与他个人独立活动获得报酬的差别相关。
4.柯林斯怎样论述社会冲突的根源?答:柯林斯对冲突的根源的讨论既表达出他立足“互动仪式链”综合微观社会学和宏观社会学的理论特色,又综合了马克思、韦伯、迪尔凯姆和戈夫曼等人的主要思想,主要包括控制他人的主观愿望、资源的不平等占有与强制力量的威胁三个方面。在主观上,柯林斯认为社会冲突的主要根源是人们努力地去控制他人以便在个人互动中增加自身优势的主观愿望。资源的不平等占有也被柯林斯视为社会冲突的根源之一。一方面,柯林斯继承韦伯关于经济、权力、声望这三类资源是决定人们在社会分层结构中的位置的理论,认为人们根据分层标准三要素改善他们地位的活动引发了复杂的社会冲突;另一方面,柯林斯继承马克思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影响人们在分层体系中的地位的论述,认为占有或不占有生产资料的人们之间,在支配“精神与情感”的生产资料以及强制性权力方面也同样具有差别,同样引发了错综的冲突。强制力量的威胁是柯林斯所指出的社会冲突的又一种根源。一方面,掌握着社会的强制手段的人们可以通过暴力威胁把自身意志强加给无强制手段者;另一方面,人们又总是在努力摆脱或尽量降低他人强制力量的控制。
5.加芬克尔是怎样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实践行动的?首先,日常生活中的实践行动具有权宜性。在日常生活中,行动者并不是按照事先规定的规则而行动,而是根据具体情况和特定的场景条件而行动,行动过程就是行动者在该过程中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把有关的各种即时的相关因素联系整合起来的复杂的组织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行动者进行了大量权宜性、创造性的努力和工作。其次,日常生活中实践行动具有情景组织性。常人方法学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行动是在具体的局部的场景中完成的,任何社会行动都处于一个具体的场景之中的,具有空间局部性。再次,日常生活中实践行动的索引性。索引性是指人们在实践行动中如在对话活动、情景互动中进行语言或体态表达时,互动双方往往省略(或者说隐含)双方共同知道的知识、信息,但这种省略或者不言明而隐含的知识、信息对彼此的互动并非没有影响。
最后,日常生活中实践行动的可说明性和反思性。加芬克尔认为,尽管行动具有索引性,但行动还是可以观察和可描述的,也就是还是可以说明的。
6.丹尼尔•贝尔的学术立场是什么?丹尼尔•贝尔的学术立场表现在三个方面:经济上的社会主义,强调国家或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调控社会经济行为时,应充分考虑经济活动中的社会因素和经济活动结果、经济调控政策的社会影响。政治上的自由主义,强调公众领域人人平等,私人领域个性自由,但是都应当有一定的规则与制约。文化上的保守主义,强调国家对社会生活的干预,维护美国的传统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抵制具有刺激性和煽动性的文化现象。
7.丹尼尔•贝尔论述的中轴原理具有哪些方法论意义?中轴原理具有突出的问题意识,中轴原理提出了社会学研究的针对性和功效性。中轴原理不追求稳定不变的普遍性原则,而是在动态变化中不断概括和回答各种新问题。不同的社会层面中有不同的中心因素或中轴原理,因此,不能用同一种因素作为解释各种社会层面存在、变化和发展的根据。用这种“旋转着的中轴”研究社会问题,可以避免用同一种因素作为解释各种社会层面存在、变化和发展根据的机械决定论。
8.福柯是如何论述权力和知识的关系的?福柯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权力和知识的关系:其一,知识是在权力的制约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没有脱离权力关系的抽象知识; 其二,权力离不开知识,不仅权力在特定的知识背景和知识结构中形成,而且知识本身就是权力; 其三,权力同知识不可分,只有在权力与知识的联系中才能把握权力的实质与作用。
9.福柯怎样论述西方社会纪律机制的极度扩张?(1)纪律机制扩展为各种机构的普遍性运作方式; (2)纪律功能不仅具有惩罚的消极功能,而且也具有了促进的积极功能; (3)纪律机制渗透到一切非制度化的社会层面,使社会在更为广泛的层面上得到了控制; (4)纪律机制成为国家控制社会的基本手段或基本形式,监狱成为国家机器就是最有力的说明。
10.布迪厄怎样论述文化资本的三种存在状态?答:布迪厄区分了文化资本的三种状态:具体化状态、客观化状态和体制化状态。具体化状态的文化资本,是指与个人的身体直接联系的文化资本,是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而储存于个人身体中的文化知识、文化技能和文化修养。客观化状态的文化资本是以文化商品形式存在的,它是文化观念和文化能力的物化。客观化的文化资本具有两种基本特征:物质性和象征性。体制化状态的文化资本是经过某种制度确认的文化资本,它的常见的或典型的表现形式是通过毕业证书、单位证书和职称证明等确认的学术资格或文化程度。
11.哈贝马斯怎样论述公共领域原初形态的特征?哈贝马斯认为古希腊广场型公共领域是公共领域的原初形态,它具有如下特征:(1)公共领域同私人领域有明确界限; (2)公共领域的活动形式是对话和交往,在话语沟通中发挥舆论的作用; (3)公共领域涉及的公共事务主要是政治生活、军事活动和体育、武力竞技等,而生产劳动和经济活动则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私人领域里的事情。
12.哈贝马斯怎样论述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性质、结构和内部矛盾?(1)资产阶级公共领域是私人领域同公共权力领域的中间地带; (2)在资产阶级公共领域中活动的人是有私有经济地位、从私人领域出发的自主的个人; (3)在资产阶级公共领域中,私人因共同的利益和目的而联系起来,并同公共权力机关发生矛盾; (4)矛盾的主要内容是商品交换和社会交往的一般规则问题,亦即从公共权力出发还是私人利益出发确立和调整交换规则;(5)矛盾的展开形式是话语交流和观点论证。
五、论述题:
1.布迪厄怎样论述场域的特点?如何借鉴布迪厄的场域观点开展社会学研究?首先,场域对影响社会行动者及其实践的外在力量有自主的形塑机制。其次,场域表现为不同类别或不同形式,各种场域都是在特定的社会结构或阶级结构中存在的,都具有某种特殊的利益要求和政治作用。再次,场域都是关系的系统,而这些关系系统又独立于这些关系所确定的人群,具有客观性。根据布迪厄的这些论述,开展社会学研究时,应当把研究对象放到场域关系中考察,既要重视场域环境对行动者的形塑机制,也要考虑场域包含的利益矛盾和***。
2.试述布迪厄关于社会资本特点的论述,对现实生活有何借鉴意义?社会资本有如下特点:首先,社会资本是一种从中可以吸取某种资源的、持续性的社会网络关系;其次,社会资本是一种体制化的网络关系,而不是那些靠亲属关系和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自然联系,是在特定的工作关系、群体关系和组织关系中存在的,它要通过某种制度性的关系来加强,否则就是变动不居的偶然联系,而不是作为具有稳定联系的社会网络;再次,社会资本具有潜在性和现实性,只有当社会网络被行动者调动或利用时,它才能以某种能量或资源发挥资本在实践中的作用,这时它就是现实的社会资本,而当它未被调动和利用时,它仅仅是静态的网络关系,是潜在的社会资本, 可见,社会资本是动态的实践性概念;最后,社会资本作为一种网络资源,每一个被联系在其中的社会成员都可以从中受益,但受益的程度要依每个人实践能力的大小而有所区别。
3.哈贝马斯如何论述目的理性行动和交往行动之间的关系?其实践意义是什么?哈贝马斯把社会行动区分为两大类:目的理性行动和交往行动,并指出两类行动具有不同的规范结构。目的理性行动中的规范结构展开于主观与客观之间,亦即展开于人与物之间,而交往行动中的规范结构则展开于主观之间,亦即展开于人与人之间。目的理性行动把功利目标、手段选择、技术操作、价值测评和决策筹划等因素考虑周全,并使这些因素在目的理性行动中协调一致,这就是目的理性的规范结构。交往行动的规范结构要求人们在交往中按照真、诚、正、通四条原则行事(或根据交往理性行事),这也就是哈贝马斯追求的交往行动理性化。哈贝马斯观点的实践意义在于,在现实生活中,要把生产活动、科学实验等面对客观事物的行动同面对人的交往活动区分开,不能用对待物的原则或行为方式去对待人。
4.吉登斯怎样论述传递性经验?有什么现实意义?十分发达的信息技术和通讯媒体,不仅加速了时空分离化和抽离化趋势,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使传递性经验成为现代人的一种基本经验。传递性经验是通过知识信息和通讯媒体而形成的间接性经验,实质上是知识经验或信息经验。只有在现代社会进入知识化或信息化时代,传递性经验才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种基本经验,在某些社会领域中甚至是主要的生活经验。 传递性经验也是一种某物可以不在场的经验,因而是一种超越具体时空点位限制的可能性经验。依靠信息传递而形成的高度现代性的生活经验,伴随着时空分离和抽离化机制的作用,是一个充满偶然性的、瞬息万变的风险世界,同时也是一个蕴含无限机遇的、可供人们创造和选择的世界。并且,这是一个在全球时空范围内展开的可能世界。因此,现代人必须在全球性视野里反思风险,把握机遇,做出对自我与社会的重新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