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材料分析
1.下面是一堂语文课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试从教学相长的视角出发,对这段对话加以分析和评论。
师:《藤野先生》的作者是谁?(鲁迅)
师:鲁迅的原名叫什么?(周树人)
师:《藤野先生》写于哪一年?(1926年)
师:鲁迅是哪一年到日本学习的?(1902年)
师:鲁迅在日本学习的地点有几个?(两个)
师:哪两个?(东京、仙台)
师:鲁迅在仙台学的是什么专业?(医学)
师:鲁迅学了多长时间的医学?(两年)
师:藤野是鲁迅的第几个老师?(第二个)
……
[注]:第二个括号内的内容为学生的答案。
2.在谈到什么是教师合作时,某教师说了如下的一段话。试从教师同事合作的视角对之加以分析。
“其实,在我看来,教师专业合作应该是实实在在的。首先合作就是要求能给能同事提供一些直接帮助。比如,当同事有事情需要请假时,能帮助同事代上一两节课;当同事缺乏某方面的辅导资料时,能及时将自己的资料提高给他(她)共享。再者,合作意味着大家必须搞好人际关系,达到融洽状态。比如,在平时的大家相互听课、评课、小组评价会议上,我们都把搞好人际关系作为第一原则,且最后都能在组长的带领下形成一个统一的意见。我们尽量避免在这种场合下出现面红耳赤的争论,那样不利于集体团结,因为我们毕竟生活在集体文化主义文化背景之中。”
1.答:(1)从教学相长的角度来看,上述对话的方式是不合理的,它实际已经走入了师生对话的误区。在这堂课上,教师问了很多问题。如果只看这堂课的形式,不能不说这是一堂"对话"课。但是这种对话虽然比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有进步之处,但它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根本上说,仍然是教师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这种对话具备了真正对话的“形”,而不具备其“神”,即深入人的精神世界,拓展人的精神自由,因而缺乏实效性,无法实现教学相长。
(2)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应当:①是教育者与受教育着在相互尊重、信任、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双向交流、沟通与理解;②是师生双方互相倾听、反馈的过程;③是一种师生之间围绕某个问题或主题进行持续探讨的过程。
(3)因此,教师在对话教学中应该改变满堂灌式的对话,注重创设对话轻松自由的氛围,科学设计对话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提高教学实效性,实现教学相长。
2.答:(1)这种看法是错误的。这位教师所理解的合作就是搞好同事关系,追求团结一致。这种教师合作观之所以在我国比较流行,是与我国集体主义文化对教师的影响分不开的。实际上,集体主义文化并不等于合作文化。因为教师集体主义文化缺少教师合作文化所具有的特质,比如说要求平等合作;鼓励教师之间的观点碰撞和冲突;提倡通过集体反思和批判性对话谋求共同的专业发展,等等。
(2)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合作并不是表面上的一团和气和相互恭维的亲密朋友关系,而应当是具有相互对话和相互批判精神的合作。这种富有批判精神的合作观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求教师之间的交流应当是一种真实的、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合作,是一种既肯定对方优点、又指出对方不足并共同探寻问题解决出路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