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

各地资讯
当前位置:华课网校 >> 自考 >> 模拟试题 >> 教育类 >> 小学教育心理学 >> 文章内容

排行热点

自考《小学教育心理学》章节考试题:第8章_第2页

来源:华课网校  [2017年5月14日]  【

  二、简答题

  1、道德与品德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掌握即可)

  (1)联系:离开社会道德就谈不上个人的品德,而许多人的品德也构成或影响社会道德的面貌或风气。

  (2)区别:道德的发生发展服从于社会发展规律,不以个人的意志、个别人的存亡和个别人品德的有无而转移。而品德的发生、发展有赖于个体的存在,它既受社会环境与教育的影响,同时也服从心理活动规律及其发展水平的制约;道德的研究是伦理学或社会学的任务,品德则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2、怎样使学生通过有意的练习有效地形成道德行为习惯?(本节不做要求,0510卷涉及)(P259)

  (1)使学生了解有关行为的社会意义和产生自愿练习的意向。

  (2)创设按规定的方式一贯行动的条件,其中包括集体的监督,尽可能地不给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

  (3)使学生了解行为的结果和练习的进步情况,及时给予强化。

  3、简述科尔伯格有关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的主要内容。

  科尔伯格通过研究,制定一分确定被试道德发展水平与阶段的量表,并通过“道德判断晤谈法”考察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将儿童的道德判断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道德观念纯粹是外在的。儿童为了免受处罚或获得个人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准则,或称前道德水平。主要包括两个阶段:惩罚和服从定向及工具性的享乐主义定向。

  (2)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儿童、少年为了得到赞赏和表扬,或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父母、同伴、社会群体所确定的原则,规则已被内化,按规则行动被认为是正确的。主要包括两个阶段:“好孩子”定向及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

  (3)后习俗水平。又称原则水平,达到这一道德判断水平的人,其推理依据不限于对外在权威和准则的遵从,而是和人们共同承担社会责任和普遍的道德原则。主要包括两个阶段:社会契约定向及良心或原则定向。

  4、教师对小学生的赞扬和批评应遵循哪些原则?(P260)

  (1)实事求是的原则;

  (2)及时性原则;

  (3)适当性原则;

  (4)儿童化原则。

  5、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道德信念?(P249)

  (1)教育者的言行一致;

  (2)使学生获得道德实践的经验;

  (3)培养学生道德评价的能力。

责编:zhangjing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