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

各地资讯
当前位置:华课网校 >> 自考 >> 模拟试题 >> 教育类 >> 学前游戏论 >> 文章内容

排行热点

自考《学前游戏论》模拟试题及答案七_第2页

来源:华课网校  [2019年10月3日]  【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21.“强迫重复”

  “强迫重复”:是弗洛伊德的游戏理论,儿童在游戏中重复不愉快的体验是“强迫重复"现象,是“唯乐原则”的另一种体现。

  22.扮演动机

  扮演动机:角色的选择和角色的动作表演都有一种内部推动力,即扮演动机。一般有模仿动机、情感动机、认知动机三种可能的动机。

  23.角色游戏

  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的手段来自主地表达自己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和认识的一种游戏活动。

  24.搭建行为

  搭建行为:是指幼儿把积木颗粒按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的行为,如把积木首尾相连拼接在一起。搭建行为是构成建构游戏的两个关键要素之一。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25.简述成人在幼儿社会性角色扮演游戏中的作用。

  (1)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扩大幼儿社会交际范围。

  (2)创设有利于幼儿进行角色游戏的活动场景,给予幼儿角色游戏的机会。

  (3)仔细观察幼儿的角色表现,随时提供幼儿需要的帮助。

  26.简述游戏在儿童语言发展中的作用。

  (1)游戏为儿童提供语言交往的机会,使儿童“有话想说"。游戏中的儿童积极主动地使用语言发起交往,用语言表明自己的需要、想法、情绪和态度。

  (2)游戏可以提高儿童语言使用的技能和技巧,使幼儿“有话会说"。在游戏中,儿童与同伴之间的交往和相互影响促进儿童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的发展。

  27.户外集体游戏活动的结构要素及分类有哪些?

  (1)户外集体游戏活动的结构:游戏的任务、游戏的玩法、游戏的规则、游戏的结果。

  (2)户外集体游戏活动的分类动作分类:①动作分类,分为赛跑游戏、追逐游戏、躲藏游戏、投掷游戏四类;②关系分类,分为平行性游戏、互补性游戏两类。

  28.指导幼儿规则游戏的要求有哪些?

  (1)灵活选择和编制游戏;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选编合适的规则游戏;保持游戏规则、内容的变通性;逐渐提高游戏难度。

  (2)以适当的方式教会幼儿游戏规则。

  (3)善于利用游戏点评,让幼儿学会正确对待输赢和竟争。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29.分析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关于游戏的主要观点。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维果茨基、列昂节夫、鲁宾斯坦、艾里康宁等。

  该派主要观点:

  (1)游戏是学前期儿童的主导活动。

  (2)强调游戏的社会性本质。

  (3)强调成人的教育影响。

  维果茨基的游戏理论:

  (1)游戏的发生;3岁以后。

  (2)游戏活动的特点:“想象的情境”和“游戏规则”。

  (3)游戏的发展价值:表征思维、意志行动。

  (展开论述)

  30.怎样指导中班幼儿的角色游戏活动?举例说明。

  (1)指导幼儿自主分配游戏角色。幼儿角色意识的发展存在着个体差异,角色意识较弱的幼儿,在游戏中时常会出现在不同的角色中徘徊的现象,需要通过教师的指导来增强幼儿的角色意识。

  (2)帮助幼儿深入地展开游戏情节。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幼儿感受到教师和他们之间是平等的,教帅在游戏中的干预作用是隐性的。

  (3)促进幼儿建立规则意识。在建立角色内部规则时,教师要侧面提醒,引导幼儿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发掘角色所承担的责任和任务。对于外部行为规范,教师要在过程中给予明确的提示。

  31.分析如何为不同年龄段的幼儿选择益智玩具。

  (1)出生至1岁婴儿的首要任务是感知动作的发展,这此,此时比较适合玩感知动作类的玩具。

  (2)学步儿认知能力进一步提高,适合蕴含简单的观察和记忆、形状和颜色识别任务的益智玩具,如糖果记忆盒。

  (3)岁幼儿进入具体形象思维阶段,适合蕴含有匹配、排序、图形识别、空间关系识别与建构等任务的益智玩具,如套筒、排序积木。

  (4)4~5岁幼儿抽象概括和逻辑推理能力进一步发展,适合蕴含抽象概括和逻辑推理任务的玩具,如解锁类、拼图类、魔方类玩具。

责编:zj1016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