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

各地资讯
当前位置:华课网校 >> 自考 >> 模拟试题 >> 教育类 >> 学前游戏论 >> 文章内容

排行热点

自考《学前游戏论》模拟试题及答案四_第2页

来源:华课网校  [2019年10月3日]  【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21.同化

  同化:是指主体用自己已有的动作图式去合并或整合外部事物,从而丰富自己的动作。

  22.模拟建构

  模拟建构:是幼儿模拟实物进行的建构活动,这种实物只有主题形象的特征,没有结构造型特征,幼儿学习抓住事物的特征选择材料,是模拟与想象的结合。从幼儿建构活动的自然发展规律来看,模拟构造晚于任意构造。

  23.亲子依恋

  亲子依恋:亲子关系是儿童生命中最早形成的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它建立在先天的血缘基础上,但后天共同生活中的亲情发展才是亲子关系建立的关键。父母与子女之间形成的双向情感联系称为亲子依恋。亲子游戏有助于儿童建立安全的亲子依恋。

  24.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指儿童借助语言、动作、物品等媒介装扮他人或他物,是角色游戏的核心要素,其发展主要体现在角色转换、角色意识、角色分配与轮流、主题与情节等几个方面的发展。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25.简述成人在幼儿玩物游戏中的作用。

  (1)成人是幼儿玩物游戏的物品“提供者”。成人是婴幼儿与物质世界之间的中介,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婴幼儿提供不同的操作,练习材料。

  (2)成人是幼儿游戏经验的“丰富者”。成人可以通过改变和创设“物品”来丰富幼儿的学习经验和游戏教育。

  (3)成人是玩物游戏的社会文化“传递者”。成人通过指点玩具或物品,告诉幼儿物品的名称、颜色、形状和用途,演示物品的使用方法,向幼儿传递着积淀在玩具和物品中的人类社会文化历史经验。

  26.为幼儿选择符合其年龄和个体特点的玩具应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1)玩具的大小与重量:便于幼儿拿取、抓握和把玩。

  (2)玩具的结构与形态:结构完整简单、零部件少的玩具适合年龄较小的幼儿,结构复杂、零部件多的玩具适合年龄较大的幼儿。

  (3)玩具和游戏材料的逼真程度:模拟实物、高逼真的玩具适合年龄较小的幼儿,逼真程度低的玩具适合年龄较大的幼儿。

  (4)玩具和游戏材料所含任务的难易程度:难度适中,幼儿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成人的支持能够成功完成任务。

  27.不同阶段的小班幼儿在户外集体游戏的选择上有哪些不同?

  (1)小班初期,幼儿刚入园,彼此不熟悉,应选择简单的游戏活动,以教师动作示范为主。

  (2)小班中期,幼儿已逐渐适应环境,教师应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选择体能性游戏,锻炼幼儿身体活动能力。

  (3)小班后期,适当增加游戏难度,加强幼儿对游戏规则的理解。

  28.益智游戏的特点有哪些?

  (1)游戏性。游戏性是其第一位的属性。益智游戏从其任务到玩法和规则的设计都应当好玩、有趣,能够引导幼儿在快乐的游戏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进行学习和发现。

  (2)启智性。益智游戏的教育性不同于集体上课活动或其他形式的直接教学活动,它是寓教于玩具和游戏之中,而非直接告诉幼儿概念知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29.论述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实践途径。

  (1)保证幼儿愉快有益的自由游戏活动。

  首先,给予幼儿自由游戏的时间。幼儿游戏的展开、提升、发展都需要时间的保证。

  其次,给予幼儿游戏空间和材料的保障。幼儿园和班级应当为幼儿提供较大的游戏空间,并提供丰富多样、结构合理、安全卫生的游戏材料。

  再次,给予幼儿游戏适时适当的指导。自由游戏活动是幼儿自主的活动,但其顺利开展和水平提高需要教师的指导和支持。

  (2)非游戏活动游戏化。有必要在非游戏活动中加人游戏元素,使非游戏活动具有游戏的特征,增强非游戏活动的趣味性。

  首先,可以利用的游戏因素。非游戏活动游戏化的前提是从游戏活动中提取可利用的游戏因素,使之与非游戏活动有机结合,使幼儿能够自己主动积极地学习。

  其次,非游戏活动游戏化方法的变迁。在我国,主要重视的是利用规则游戏的形式来编制教学游戏,使课堂教学活动具有某种程度的游戏性质,因此教学游戏也被看作“有规则的游戏”。

  30.举例分析如何指导小班幼儿的建构游戏活动。

  (1)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教师要善于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和模仿能力。如幼儿去过游乐场后,对其设施十分感兴趣,教师就可用此机会协助幼儿构建游乐场主题游戏。

  (2)帮助幼儿认识建构材料,熟悉建构区的规则。如在游戏区张贴幼儿游戏的照张贴相应形状积木的图片等。

  (3)以游戏伙伴身份参与幼儿游戏,并鼓励幼儿独立游戏。

  (4)引导幼儿提前思考搭建的主题、结构要素、使用材料等,增强幼儿搭建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5)提供恰当的辅助材料。如人偶、动物玩具等。

  (举例展开论述)

  31.教师在组织教学游戏时应该怎样规范自己的行为?试举例说明。

  (1)教师要转变角色。以平等的“小伙伴"的身份加入游戏,在游戏过程中观察儿童,了解每个儿童的个性,并因人而异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幼儿给予不同的帮助。

  (2)教师应注意讲解游戏玩法的方法。讲解玩法和规则时应富有生动性,适当辅以示范动作,语言力求简洁明了、易懂。教师还要用自己的热情去感染幼儿,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欲望。

  (3)尽量减少对幼儿行为的直接干预,通过步步鼓励、层层引导的方式对幼儿进行游戏指导。

  (4)注意幼儿的年龄特点。如小班模仿性强,抑制力差,游戏时一般不分组,制定规则要简单;大中班幼儿认识、理解能力和抑制力都有所提高,进行教学游戏时可分组进行,也可要求各自进行不同的动作。

责编:zj1016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