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
一、填空题
1、三国志 2、礼记 3、史 4、华夏/汉民族 5、锅庄 6、夜郎
7、春秋 8、通典 9、宣慰司、宣慰司都元帅府 10、单于庭 11、肃慎
12、南诏、大理 13、论赞、御撰 14、李延寿 15、吴兢、忠贤之诤议
16、丝绸之路
17.周公旦 武庚 周公 18.灵渠 珠江 长江
19.甘英 大秦 波斯湾 20.陶渊明 归田园居 归去来兮辞
21.飞钱 便换 22.史通 通典
23.广州 广州 明州 市舶司
24、道德原则 核心 爱人 相互亲爱 忠恕 政治之中 仁政 绝仁弃义 仁 义 礼 智 信
25、天人合一 天人等同 人是自然 同样的本质 和谐 相互割裂 相互对立
26.《辛丑条约》
27.陈独秀 青年
28.中山舰事件 整理党务案
29.党对军队的领导
30.中国民主政团同盟
31.向北发展,向南防御
3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
33.十一届三中
二、名词解释
1、四夷:西周已有“四夷”的名称,是指“四方之夷”。是中原诸夏以夷、蛮、戎、狄配东、南、西、北四方,而与华夏居中构成五方,共称“天下”和“四海之内”的一种按地理方位的分类方法。
2、行国制度:“行国”之名始见于《史记·大宛传》。所谓行国,就是“随畜移徙”,“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主要人事畜牧业的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匈奴国家大约形成于公元3世纪,最高权力机构为单于庭。单于庭或随人畜,或因战争时有迁徙,这是行国制度的特点之一。
3、仪同三司:官名,始于东汉。指非三公而给以与三公同等的待遇。汉朝只有三公可以开府,魏晋后,将军开府设置官属者就称为开府仪同三司。
4、隐太子:史称唐高祖李渊之长子李建成为隐太子。因其被立为太子,玄武门之变时被其弟李世民杀死,追封为息王,谥隐,故史称之。
5、回族:是以元代回回为核心,在中国土地上形成的民族。元以前,已有一定数量的来自大食、波期及东南亚的穆斯林商人定居于中国,他们也是回族人民的一部分;而主要来源是元代从中亚、波斯、阿拉伯等地来到中国内地的人们,经元代至明代又不断涵代吸收一些皈依伊斯兰教的蒙古、汉人、党项人等,从而形成中国的一个民族,称为回族。
6、八旗制度:努尔哈齐创立。分别以黄、白、红、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为标帜,故八固山又称“八旗”。八旗是军事、政治、经济合一的一种社会组织,它的特点是兵民不分,“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努尔哈奇用这种制度将女真人组织起来,不仅提高了战斗力,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还打破了氏族部落血缘和狭隘的地域关系得局限,为满足共同体的形成作了组织上的准备。
7、曲笔:刘知已在《史通》中提出的。他认为古代史官记载历史有“直书”和“曲笔”两种笔法。曲笔指写史,毁誉失实,迎合权势者或出于某种目的。他提出要“惩革”。
8、实录:史书中的一种,始于唐代延续的到清。每当新君即位,都要命史官概据先君的起居注、时政记、日历等书篡修先君的“实录”。
9、10答案略
11.商代的文字。现在已发现的商代的文字主要保存在龟甲和牛肩胛骨上,今人称之为甲骨文;又因内容多为记录占卜之事,亦称卜辞。
12.西汉武帝时,为反击匈奴,于公元前138年和119年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及其副使先后到达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国,把这些国家的情况介绍到国内,扩大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东西方之间的经济交流。
13.隋朝时称今台湾为流求。隋炀帝先后派朱宽、陈棱、张镇周等到流求。从此,流求与大陆的经济、文化联系更加密切。
14.我国第一部史学批评和史学理论专著。唐代杰出史学家刘知几撰。该书对过去的史书从体例、史料、文字到人物评价等进行了全面分析批判,强调直笔,认为史学家须兼才、学、识三长。该书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15.明清时代在少数民族废除世袭土司,改为流官统治的一种政治措施。元、明、清时,在云贵、两广地区推行由少数民族首领世袭的土司治理地方的制度。明政府在平定一些地区的土司叛乱后,把土司废掉,改为“流官”,称为“改土归流”。清雍正时,云贵、广西总督鄂尔泰积极推行改土归流政策。改土归流有利于我国统一的多同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但由于土司的反抗以及封建官吏的粗暴蛮横,也出现过流血事件。
16.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同英国签订的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条约主要内容有:中国割让香港;中国赔款2100万银元;中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国货物进出口关税须经两国商定……等。《南京条约》签订,标志着中国开始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7.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这次会议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发动和组织秋收起义,选举了中央临时政治局。中国革命从此开始了由国民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18.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知行合一】明王守仁的重要哲学思想王守仁吸收前人思想,针对程朱“知先行后”导致的知行脱节的不良风气,大力提倡知行合一。对反对知行脱离有一定积极作用,但混淆了知与行的本质区别,有以知取代行的倾向,故受到明清之际的王夫之的批判。
20、【经世致用】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思潮。指学问必须能治国安民,有益于国计民生,取得实际的功效。又称经世致用之学,与空疏无用之学相对。最初导源于南宋的浙东事功学派。到明清之际,经世致用成为一股学术思潮。
21、【五行】指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中国古代思想家把自然观和人的活动归结为五种物质因素,含朴素唯物主义因素。战国秦汉间出现五行相生相克学说。五行相克是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五行相生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22、【阴阳】本义为日照的向背。向日者为阳,背日者为阴。后来用以指气和事物所包含的对立因素。
23、【性恶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性恶论以人性本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本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下一篇:2018自考中国革命史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