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津液代谢失常
(一)津液不足
1.概念
是指津液在数量上的亏少,导致脏腑、孔窍、皮毛等失于滋润、濡养,从而产生一系列干燥枯涩症状的病理状态。
2.成因
(1)生成不足:如饮类摄入不足,或脾胃运化功能减弱等,可致津液生成不足。
(2)耗损太过:常见于三种情况:一是热邪伤津,如外感燥热之邪,或内生火热等,耗伤津液;二是津液丢失过多,如多汗、吐泻、多尿,以及大面积烧伤等,造成津液急性大量脱失;三是慢性疾病耗伤津液。
3.类型
(1)伤津(又称“津亏”)
①伤津主要是丧失水分。
②伤津常见于吐泻之后;此外,炎夏、高热、多汗、气候干燥的季节,也易引起伤津。
③伤津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口、咽、唇、舌、鼻、眼、皮肤等干燥不润,小便短黄、大便燥结、舌红、脉细数等。急性大量伤津的(称作“津脱”),可出现目陷(眼窝内陷)、螺瘪(十指螺纹瘪陷)、皮肤失去弹性、转筋,甚至可见啼哭无泪、无尿、精神萎顿、面色苍白、四肢不温、脉微欲绝等危象。
(2)脱液
①脱液是水分和精微物质共同丧失的一种复杂的病变。
②脱液多见于热病的后期,或久病伤阴,或大面积烧伤的病人等。
③脱液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形瘦肉脱、肌肤毛发枯槁,或手足震颤、肌肉瞤动、唇裂、舌红少苔或光红无苔等。
(二)津液输布、排泄障碍
(三)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
五、内生“五邪”
(一)内生“五邪”的基本概念
内生“五邪”(又称内生“五气”),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功能失常所产生的,在临床表现上与风、寒、湿、燥、火等六淫外邪致病相类似的五种病理变化;包括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和内火(内热)等;属于病机的范畴。
(二)内生“五邪”的病理类型
1.风气内动
(1)概念
风气内动(即“内风”,又称“肝风内动”或“肝风”),是指疾病发展过程中,主要因为阳盛,或阴虚不能制阳,导致阳升无制,出现眩晕、抽搐、震颤等类似风动症状的病理状态。
(2)病机特点
主要是体内阳气亢逆变动。
(3)主要病机内容
①肝阳化风
a.形成原因:多由于情志所伤(如情志抑郁伤肝,肝气郁结,郁久化火而亢逆化风;或暴怒伤肝,肝气亢逆化风);或操劳过度,耗伤肝肾之阴,阴虚不能制阳,肝阳升动无制而化风。
b.临床表现:在肝阳上亢症状的基础上,出现“动风”症状(轻的可见筋惕肉瞤、肢麻震颤、眩晕欲仆,甚至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严重的,则因血随气升而发猝然厥仆)。
②热极生风(又称“热甚动风”)
a.形成原因:多见于热性病的极期。由于火热邪气侵犯人体,燔灼肝经,使肝阳亢奋、升动无制而化风;并因火热邪气劫耗肝经津血,使筋脉失养而痉挛。
b.临床表现:四肢抽搐、两目上视、颈项强直,甚至角弓反张,并伴有高热、神昏、谵语等。
③阴虚风动
a.形成原因:多见于热病后期,阴气大量亏损;或由于汗、吐、下以后,或由于久病耗伤,使阴气亏虚。
b.主要病机:津液枯竭,阴气大伤,筋脉失养而痉挛,而且阳气相对亢盛。
c.临床表现:筋挛肉瞤,手足蠕动,或口角颤动,并伴有低热起伏(以夜间为甚)、舌光少津、脉细数无力等症。
④血虚生风
a.形成原因:多由于血液的生成不足,或耗损太过所致。
b.主要病机:肝血不足,筋脉失养,或血不荣络,导致虚风内动。
c.临床表现:肢体麻木不仁,筋肉跳动,甚至手足拘挛不伸,并伴有“贫血外观”,两目干涩、视物昏花,妇女月经量少、色淡、质清稀、周期延后,或闭经等肝血虚证的症状。
内风的病机,主要有上述四种。此外,还有血燥生风:其病机是血少津枯,失润化燥,肌肤失于濡养,或经脉气血失于和调而化风。血燥生风的临床表现,可见“生风”的症状,津枯失润的症状,或兼见虚热内生的症状。
2.寒从中生
(1)概念
寒从中生(又称“内寒”),是指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虚寒内生,或阴寒之气弥漫的病理状态。
(2)形成原因
见“阴阳失调”中的“阳偏衰”。
(3)临床表现
见“阴阳失调”中的“阳偏衰”。
(4)内寒的病机
主要与脾肾阳虚有关,尤以肾阳虚衰为关键。
3.湿浊内生
(1)概念
湿浊内生(又称“内湿” ),是指由于脾气的运化水液功能障碍而引起湿浊蓄积停滞的病理状态。
(2)形成原因
多因过食肥甘,嗜烟好酒,恣食生冷,内伤脾胃,致使脾失健运、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或喜静少动,素体肥胖,情志抑郁,致气机不利,津液输布障碍,聚而成湿所致。其中,脾的运化失职是湿浊内生的关键。
(3)脏腑病位
主要在脾、肾。
(4)临床表现
可随湿邪阻滞部位的不同而异。
4.津伤化燥
(1)概念
津伤化燥(又称“内燥”),是指机体津液不足,人体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滋润濡养,而出现干燥枯涩症状的病理状态。
(2)形成原因
多由于久病伤津耗液,或大汗、大吐、大下,或亡血、失精等导致津液亏少,以及某些热性病过程中的热盛伤津等所致。
(3)脏腑病位
以肺、胃及大肠为多见。
(4)临床表现
①干燥枯涩的症状:如肌肤干燥不泽、起皮脱屑、甚至皲裂,口燥咽干唇焦,舌上无津、甚至龟裂,鼻干目涩少泪,大便燥结,小便短黄等。
②虚热内生的症状:如五心烦热,舌红少苔、甚至光红无苔,脉细数等。
以肺燥为主的,突出地表现在肺燥失润、清肃失职的症状,如干咳,或痰少而粘、不易咯出,甚至燥伤肺络而见咯血。以胃燥为主的,突出地表现在胃失濡润,受纳、腐熟功能失常,胃气失于和降、甚至上逆的症状,如胃脘隐痛、嘈杂,知饥但不欲食,或干呕、呃逆,舌光红无苔等。以肠燥为主的,突出地表现在肠道失润、传导不利的症状,如大便干结等。
5.火热内生
(1)概念
火热内生(又称“内火”或“内热”),是指由于阳盛有余,或阴虚阳亢,或由于气血郁滞,或由于病邪郁结而产生的火热内扰,机能亢奋的病理状态。
(2)类型
①实火的病机
a.阳气过盛化火(又称为“气有余便是火”):即人体阳气病理性亢盛,机能实性亢奋。
b.邪郁化火:一是外感六淫病邪,在疾病过程中导致气机郁滞而化热化火,如寒郁化热、湿郁化火等;二是体内的病理产物(如痰饮、瘀血、结石等)和食积、虫积等,导致气机郁滞而化热化火。
c.五志过极化火(又称为“五志之火”):即由于情志刺激,造成气机郁结或亢逆而化热化火。
②虚火的病机
即“阴虚火旺”:指阴气亏虚,导致阳气相对亢盛,虚热虚火内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