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首页 | 考试用书 | 培训课程 | 模拟考场  
  当前位置: 中华考试网 >> 中考 >> 中考语文 >> 语文辅导 >> 文章内容
  

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资料大全:诗词赏析_第2页

来源:中华考试网收藏本页   【 】  [ 2018年12月30日 ]

  第六讲 诗词赏析参考答案

  1.B 2.A 3.B 4.D 5.D 6.A 7.C 8.D

  9.(1)D (2)清晨,破山寺后禅院清幽脱俗的景致 颇为浓厚的禅隐

  10.(1)浩荡 (2)D

  11.(1)C 理由是:其余三项可看作“豪放派”风格,而C属于婉约派。 (2)A (3)示例:①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②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③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如弓。 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⑤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②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③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④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⑤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2.寄托了为培育人才以及维护自己崇高理想而献身的情怀。

  13.豪放、热情 凄愁 借景抒情

  14.(1)知时节(或:当春发生)。 (2)第二联从听觉来写,第三联从视觉来写。(3)示例:潜;这个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雨悄无声息的特点。

  15.示例:[内容]这是一首哲理诗,含蓄地说明了生活中许多看似容易的事,其实做起来并不容易的道理。或:启迪人们面对困难应有足够的认识和准备。 [写法]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如“拦”字形象地写出了山的动态感。或:用形象的比喻,把“山”比作生活中的困难,寓含着深刻的哲理。

  16.(1)选取了莺歌、红花绿柳(树)、水乡、酒店小旗、寺庙、春雨等。 (只要答出四点即可) (2)动、静结合、视觉听觉多角度描写(或声色结合)、点面结合或局部景致与概括描写结合等多种方法。 (3)①错在不懂得“千里”在这里是虚写而非实数或误解了艺术创作虚实结合的方法; ②既然是写江南春色,以“千里”概之亦扣题目。

  17.⑴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实际上是写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2)抒发了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情感。

  18.(1)“风怒号”从听觉上突出了秋风之狂,“卷”从视觉上形象地写出了秋风之肆虐。“飞”“渡”“洒”“挂罥”“飘转”等词写出了秋风对茅屋的破坏。这样的描绘为后文写屋漏遇雨、自己的境遇之惨蓄势。 (2)以小见大,推己及人,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19.示例:“新”与“旧”的对比;或“去”与“来”的对比。好处:“新”是唱新词的环境,“旧”是饮酒唱词时的环境——旧亭台,新词旧景对比,抒发了今是昨非的怅惘情思;或“去”是花落去,“来”是燕归来,来去对比,增加了对时光逝去的惋惜之情。

  20.①早莺争树(莺争暖树) 草没马蹄 ②可以让读者根据前面的描写,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从而取得“含不尽之意见于方外”的效果。或:诗贵含蓄,这样含蓄地结尾,常取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21.(1)鸣鞭、挥鞭 (2)落花 自己 国家(或民族)

  22.(1)A (2)“采菊”一方面说明作者爱菊,追求菊那样高尚的品格,另一方面“采菊”这种自得其乐的生活正体现了作者的清高自洁、不慕荣利。作者认为,具有菊花般品格的人和拥有“采菊”这种闲适生活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23.(1)卷土重来未可知。肯为君王卷土来? (2)①项羽 ②《史记》 ③司马迁 ④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4.(1)E (2)改“望”不好。“见”表明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忽然映入眼帘。而“望”即有意远看,改“望”此篇神气索然。 (3)鸟儿在空中经受了风雨严寒的折磨,倦而知还,作者以飞鸟自喻,以飞鸟倦而知还来表达他弃官归隐的惬意情怀。 2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当权者不理国事,沉溺享乐的批判、忧虑,开篇两个“笼”字写出了水边夜色的迷蒙、冷寂,奠定了全诗感伤、忧愁的基调。

  26雪花给树木披上银妆,仿佛突然刮起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催开了千树万树的梨花

  27.(1)对自己无罪遭贬的怨愤之情。(答出“怨愤”之意,即可。) (2)第六句既是实写也是虚写,实写大雪阻路,马难前行,虚写诗人留恋长安,不忍离去的感情。

  28.(1)偏知。 (2)春风一吹,万物从冬眠中苏醒过来,昆虫在篱笆、墙角发出声声鸣叫,透过绿色窗纱传了过来,这不正是春天来了吗?

  29.①低沉愤懑 高昂乐观 ②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30.①春天黄昏 ②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31.①江、鸟、山、花 鲜明的色彩 ②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意思对即可)

首页 1 2 尾页
我要提问】【本文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返回顶部
将中华自考网添加到收藏夹 | 每次上网自动访问中华自考网 | 复制本页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 | 申请链接 TOP
关于本站  网站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站内导航
Copyright © 2006-2019 中华考试网(Exam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