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首页 | 考试用书 | 培训课程 | 模拟考场  
  当前位置: 中华考试网 >> 中考 >> 中考语文 >> 语文真题 >> 山东语文真题 >> 文章内容
  

威海市2018年中考语文真题试卷及答案(文字版)_第2页

来源:中华考试网收藏本页   【 】  [ 2018年11月19日 ]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述,不复得路。

  7.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渔人甚异之 ②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B.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C. ①此中人语云 ②卒中往往语

  D. ①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8.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9. 如何辩证地看待作者虚构出的理想社会?

  【答案】7. A 8.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可以互相听到。

  9. 作者虚构出的理想社会,表达了古代人民对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不可能实现。

  【解析】选自《陶渊明集》 作者:陶渊明 年代:东晋

  7.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A项中的“异”都是意动用法,“以……为异”;B项中的“属”的意思分别为“类”和“通‘嘱’”;C项中的“语”分别是“告诉”和“谈论”;D项中的“向”分别是“从前的,旧的”和“假如”的意思。故选A。

  8.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文言文翻译,在初中阶段尽量此用直译法,要求逐字逐句地落实,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阡陌、交通、闻”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9.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评价。作答时要从时代的角度进行分析。文章描绘了武陵渔人偶入桃源的见闻,用虚实结合,运用浪漫主义的笔法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在战乱不断的东晋末年能提出这样的“理想社会”是难能可贵的,有其积极意义。但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只能是一种空想。据此理解作答。

  参考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林,在小溪两岸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便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的好像有点光亮。(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进去。最初,山洞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渔人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的人们,男女的穿着打扮和外面的人都一样。老人和小孩,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都详细的一一作了回答。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做饭来款待他。村子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所以跟桃花源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这里的人)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拿出酒菜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外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说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至于启卷,必先几案洁净,藉以茵褥①,然后端坐看之,或欲行看,即承以方版,未尝敢空手捧之,非惟手汗渍及,亦虑触动其脑②。每至看竟一版,即侧右手大指面衬其沿,而覆以次指面,捻而夹过,故得不至揉熟③其纸。每见汝辈多以指爪撮起,甚非吾意。今浮图、

  老氏④尤知尊敬其书,岂以吾儒反不如乎?汝当谨志之。

  【注】①[茵褥]被褥。②[脑]书脑,即书的订处。③[揉熟]揉坏。④[浮图、老氏]指佛教徒、道教徒。

  10.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忘路之远近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B. ①既出,得其船 ②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C. ①乃不知有汉 ②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D. ①藉以茵褥 ②今于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11.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非惟手汗渍及,亦虑触动其脑。

  12. 选文是司马光训诚儿子的一段话,能体现出司马光对书有着怎样的态度呢?

  【答案】10. D 11. 这不只是担心手上的汗水浸到书页上去,也担心碰到书的装订处。

  12. 一是担心书籍受到污损,体现出司马光对书的爱惜;二是司马光的语言和动作体现出他对书的敬重。

  【解析】

  10.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A项中的“之”分别是“助词,的”和“语气助词,无实义”;B项中的“既”的意思分别为“已经”和“既然”;C项中的“乃”分别是“竟然”和“于是,就”;D项中的“以”都是“介词,用”的意思。故选D。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句中的“惟、及、虑、脑”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点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 “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12.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人物的行为和语言来概括司马光对书的态度。“至于启卷,必先几案洁净,藉以茵褥”——对书的爱惜;“端坐看之,或欲行看,即承以方版,未尝敢空手捧之,非惟手汗渍及,亦虑触动其脑。每至看竟一版,即侧右手大指面衬其沿,而覆以次指面,捻而夹过,故得不至揉熟③其纸。每见汝辈多以指爪撮起,甚非吾意。今浮图、老氏④尤知尊敬其书,岂以吾儒反不如乎?汝当谨志之”——对书的爱惜和敬重。

  参考译文:

  说到打开看书,必然先把几案打扫干净,用褥子铺垫在书下面,然后端坐好,才看书。有时候(不能端坐着看)需要边走边读,那就把书放在方的木板上(读),从来不敢直接用手捧着书,这不但是担心手汗浸到书页上去,也担心碰到穿订书的线。每到看完一页,就用右手大姆指的侧面贴着书页的边沿,再用食指(与姆指相配合)捻起书页,这样翻过一页,因此可以不把纸弄烂。我常看到你们翻书时直接用手指撮起书页,这很不合我的意思。现在佛教道教中人(和尚、道士们)尚且知道尊敬他们的经书,我们儒家怎么能反而不如他们呢?应该要记住我的话。”

我要提问】【本文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返回顶部
将中华自考网添加到收藏夹 | 每次上网自动访问中华自考网 | 复制本页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 | 申请链接 TOP
关于本站  网站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站内导航
Copyright © 2006-2019 中华考试网(Exam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