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首页 | 考试用书 | 培训课程 | 模拟考场  
  当前位置: 中华考试网 >> 中考 >> 中考语文 >> 语文真题 >> 江西语文真题 >> 文章内容
  

江西2019年中考语文考试试卷及答案(文字版)_第4页

来源:中华考试网收藏本页   【 】  [ 2019年6月18日 ]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7-20题。(13分)

  谈语言

  王力

  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是人们进行文学创作、新闻写作和其他一切写作的工具。我们既然爱好写作,又想在这方面成才,就不能不首先掌握好这个工具,而且要像木匠爱斧锯画家爱颜料、战士爱武器那样爱我们赖以进行工作的工具

  许多写文章的人,从中学生到大学教授,从新闻记者到作家,拿起笔来总想我现在是写文幸,跟说话不一样,要把语言装饰得“华丽”一点,把语句表达得“文雅”一点,把文章写得“美妙”点。于是总想造一些时髦的句子,东拐西缠多绕一些弯子。实际呢?弄巧成拙,适得其反。他们不懂得,文幸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

  有一篇描写英雄到大海救人的报道说:“他冒着刺骨的寒风,迈着冻僵的双脚跳入了沸腾的大海。”这是一个很费解又不准确的句子,作者在说话时绝不会这么说,这叫“故作姿态”

  还有篇报道,出现“他冒着七月流火在圩堤上东奔西走”这样的句子。“七月流火”出自《诗经》,指夏历七月星辰位置的移动,并不指天气美热。用“七月流火”形容天气爽热就不对。我们平常说话从不这样说,可能说“冒着烈火”“顶着烈日”,如果说“我冒着七月流火怎样怎样定要被人大笑一番。

  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晚年的作品比他早年的作品好,他晚年的作品更受读者欢迎,我自己就爱看他晚年的作品。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他早年的作品语句过于修饰、做作,读起来很绕口,理解就更不容易了。他晚年的作品朴素、自然、平易人,就很受读者欢迎。这对我们后人是一种启发。

  是不是说口语与书面语没有区别呢?也不是的。文章是有组织的语言,在这一点上,也可以气文章和语言不一样。我们平常说话的时候,往往不假思考,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有时候语言连贯,甚至前后矛盾,句子不合逻辑,不合语法。有的同志在小组会上发言头头是道,娓娓动但是人家把他的话记录下来,仔细看一下,却又会发现毛病百出,缺乏逻辑性和科学性。所以,我不反对对口语加工。并且,我一直是主张口语要经过加工才能上升为书面语。

  报刊上使用的语言更要认真推敲,反复斟酌,不要以讹传讹。报刊上的语言往往要被读者仿效,因而更应该强调准确性,规范化。否则,会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制造混乱。

  比如,我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意见,认为“最好水平”这个说法在口语中运用勉强说得去,而在刊上运用就不对了。“水平”,原意是水的平面,水的平面永远是平的,只有高低之分,有分,,说最好水平,是背事的,但是,今有报利还在使用最好水

  又比如,有的报刊批评某些人对事情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时,习惯用“不以为然”这个词。这足表不对的看以为发“是不以为物此“不以为时物意愿,而不是不在的意从但是在将口语上升到书面语的时候,一定不能忘了它的目的是什么,出发点是什么,这就是取读者能读懂。在对口语进行加工时,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要能够被读者领会圣解。否则,这种上升就失去了意义!

  有些话本不符合书面语的要求,不准确,也不规范,但由于说习惯了,改不过来,叫什么“约定俗成”。谁“约定”的呢?恐怕总是从少数人说错开始,一直不去纠正它,变成“俗成”的吧!所以,不要把“约定俗成”拿来作语病的挡箭牌,该规范化的,能够规范化的,还是要尽量规范化。

  语言应该是发展的,规范的标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可能一劳永选。

  (选自《王力文集》。有改动。)

  17.通览全文,作者谈论语言运用问题,重点阐述了哪两个观点?(4分)

  )18.文章在论述两个观点时都运用了事实论据,试各选一处分析其作用。(4分)

  19.对于语言规范化问题,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补充论述?(3分)

  20.概括文章的语言特点。(2分)

我要提问】【本文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返回顶部
将中华自考网添加到收藏夹 | 每次上网自动访问中华自考网 | 复制本页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 | 申请链接 TOP
关于本站  网站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站内导航
Copyright © 2006-2019 中华考试网(Exam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