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首页 | 考试用书 | 培训课程 | 模拟考场  
  当前位置: 中华考试网 >> 中考 >> 中考历史 >> 历史真题 >> 江苏历史真题 >> 文章内容
  

2016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历史真题试卷及答案(文字版)_第2页

来源:中华考试网收藏本页   【 】  [ 2018年10月25日 ]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第26题10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3分,共35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6.阅读下列示意图

  (1)结合所学知识,完成探究活动.

  (2)上述示意图体现的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有哪些?

  【考点】材料解析题;赤壁之战;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贾思勰和《齐民要术》;隋朝的建立.

  【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知识点.

  (2)本题考查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发展趋势的知识点.

  【解答】(1)208年,赤壁之战以后,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不敢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进占四川.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北魏建立后,先后吞并了北方地区的几个割据政权.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北魏孝文帝时期,为了学习汉族地区的先进文化,孝文帝进行了改革.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北朝贾思勰的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是占有重要地位.西晋后期以来,许多北方人迁入江南地区,为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589年,隋朝统一南北,结束了我国南北朝时期分裂对峙的局面.

  (2)东汉以后,我国进入了三国鼎立时期;三国鼎立的局面最终被西晋统一;西晋的统一是短暂的,此后我国进入了政权并立的南北朝时期.589年,隋朝结束了南北朝政权并立的局面,重新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民族融合的趋势进一步加强.因此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特征是:由政权的分立逐步走向国家统一;江南地区逐步开发;民族融合趋势不断加强.

  故答案为:

  (1)①赤壁之战.②魏.③黄河.④孝文帝.⑤齐民要术.⑥北方.⑦经济重心.⑧隋.

  (2)政权分立到国家统一;江南逐步开发(民族融合趋势不断加强).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无产阶级最早产生在19世纪中叶的外国在华企业中,随后又出现在19世纪60

  年代清朝官办的企业和70年代兴起的民族资本企业中.…到1914年,增加到100万人以上.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已达200万人以上.

  ﹣﹣《中国共产党历史》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和学生爱国运动是互为因果的.新文化运动使青年们摆脱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对国家危亡境遇的警觉,更使青年们认真考虑…以什么思想来救中国.…经过五四运动,介绍、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又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材料三 6月3日,北洋军阀政府大规模逮捕学生,激起了民众的强烈义愤,工人、商人也参加到示威群众中来.…广大的工人阶级参加了五四运动,并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中国历史》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中国无产阶级最早产生于何时?从1914年到1919年,其人数有何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2)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间和口号分别是什么?据材料二,归纳其主要影响.

  (3)五四运动爆发在何地?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6月3日”前后,运动的主力分别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概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

  【考点】材料解析题;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阐述见解题.

  【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我国无产阶级产生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知识点.

  (2)本题考查的是新文化运动的知识点.

  (3)本题考查的是五四运动的知识点.

  (4)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知识点.

  【解答】(1)由材料“中国无产阶级最早产生在19世纪中叶的外国在华企业中”,可知中国无产阶级最早产生于19世纪中叶.由材料“到1914年,增加到100万人以上.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已达200万人以上.”可知从1914年到1919年,工人阶级的人数由100万人以上增加到200万人以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机会,进入了“黄金时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导致了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2)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进步的知识分子,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掀起了新文化运动.由材料“新文化运动使青年们摆脱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对国家危亡境遇的警觉,更使青年们认真考虑…以什么思想来救中国.…经过五四运动,介绍、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又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可知新文化运动促进了青年们的思想解放,启发青年们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3)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演讲,游行示威,掀起了五四运动.由材料“6月3日,北洋军阀政府大规模逮捕学生,激起了民众的强烈义愤,工人、商人也参加到示威群众中来.…广大的工人阶级参加了五四运动,并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可知:6月3日前,五四运动的主力是爱国的学生;6月3日以后,五四运动主力转变为无产阶级.

  (4)近代以来,工人阶级队伍的发展、壮大,并在五四运动中登上历史舞台,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故答案为:

  (1)19世纪中叶.由100万人以上增加到200万人以上.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代”.[来源:Z§xx§k.Com]

  (2)1915年.民主、科学.解放了青年们的思想;启发青年们探索救国的真理.

  (3)北京.学生;工人.

  (4)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28.残酷惨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曾经促使人们对民族国家和战争的反思达到空前的程度.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希特勒是通过许诺解决失业问题、砸碎《凡尔赛和约》的枷锁…赢的支持的;…大萧条为他赢得了狂热的听众…,因为他为他们的不幸找到了替罪羊.

  ﹣﹣《全球通史》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整个欧洲遭受了几乎是致命的打击.…导致了欧洲的整体衰落.不in如此,欧洲还被苏联和美国划分为东西两大势力范围,…只有走联合之路.于是,从经济上的煤钢联合入手,启动了西欧的联合进程.

  ﹣《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 1986年共同体的年民国生产总值高达2.6万亿美元,…共同体代表西欧,已成为西方世界美、欧、日三足鼎立中的一足.

  ﹣﹣《世界史•现代史编》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凡尔赛和约》”是那一国际会议签订的?这一会议的操纵国中有那两个欧洲国家?“大萧条”指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东西两大势力范围”所反映的世界政治格局是什么?据材料二,归纳促使西欧启动联合进程的主要因素.

  (3)对比材料一、二,二战前后西欧国家间关系有何不同?

  (4)材料三中“共同体”指的是那一组织?据材料三,列举共同体的经济发展状况.

  (5)综上所述,概括二战前后西欧国家间关系的不同影响.

  【考点】材料解析题;巴黎和会和凡尔赛体系;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点与影响;欧盟的成立;美苏争霸和两极格局;历史开放性问题;阐述见解题.

  【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巴黎和会和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的相关内容;

  (2)本题考查的是两极格局的相关内容;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准确理解能力;

  (4)本题考查的是欧共体的相关内容;

  (5)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1)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召开了巴黎和会,起主导作用的国家有英法美,属于欧洲的是英国和法国.1929年﹣1933年,一次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然后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引起严重的政治危机,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2)二战后,形成美苏称霸世界的两极格局.在两极格局下,欧洲国家从属于美国,为保证自己的安全和提高国际地位,欧洲国家认识到只有联合起来.

  (3)二战中,欧洲国家分属不同的阵营,相互对抗战争,二战后,欧洲国家走上联合,促进了欧洲的一体化,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4)1967年,法、德、荷等国联合起来成立欧洲共同体;依据材料可知,1986年欧洲共同体的年国民生产总值高达2.6万亿美元,已成为西方世界美、欧、日三足鼎立中的一足.

  (5)从欧洲国家二战前后的历史可以看出,国家之间的合作可以实现“双赢”和“多赢”,国家之间的对抗只能损害各自的利益.

  故答案为:

  (1)巴黎和会.英、法.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

  (2)两极格局.二战的打击(或欧洲的衰落),冷战的影响;

  (3)对抗,联合;

  (4)欧洲共同体,年国民生产总值高达2.6万亿美元,已成为西方世界美、欧、日三足鼎立中的一足;

  (5)对抗俱损,联合双赢.

首页 1 2 尾页
我要提问】【本文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返回顶部
将中华自考网添加到收藏夹 | 每次上网自动访问中华自考网 | 复制本页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 | 申请链接 TOP
关于本站  网站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站内导航
Copyright © 2006-2019 中华考试网(Exam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