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Ⅱ
(二)诗文填空
11.(1)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2)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3)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4)《岳阳楼记》中传诵千古表达范仲淹远大抱负的警句是: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5)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描写居住环境之雅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6)《(论语)十则》中阐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7)“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这正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提到的“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 饿其体肤 , 行拂乱其所为 。”目的是让我辈经受磨炼,增长才干。
二、阅读与理解
(一)古诗赏析
阅读南宋诗人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完成第12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2.(1)这首词描写的是什么生活?具体写了哪些情景?
全词从意义上看,前九句是一段,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末一句是一段,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这反差中,可以想到当时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想到人民的水深火热,想到所有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由此可见,极其豪放的词,同时也可以写得极其含蓄,只不过和婉约派的含蓄不同罢了。
(2)“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了却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天下事”,指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大业。“生前身后名”,意谓生前死后都留下为祖国、民族建立不朽功勋国的美名,字里行间洋溢着爱国激情。这两句意味着词人看到大功告成,踌躇满志,从而发出愉快的欢呼声,连调子也是轻松而又大气磅礴的,使词的感情上升到最高点。
结句“可怜白发生”,笔锋陡转,使感情从最高点一跌千丈,吐尽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对立,抒发了报国有心,请缨无路的悲愤,使全词笼上了浓郁的悲凉色彩。这一句与首句相呼应,都是叙写现实生活的感受,与中间梦境形成强烈对比,有力地表现了报国有志志不伸的悲愤。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桃花源记》,完成13~16题。 桃
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便要还家 通“邀”,邀请 (2)遂与外人间隔 隔离,隔绝
(3)寻病终 不久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与世隔绝的地方
14.翻译下列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小孩一起开开心心自得其乐的样子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汗,无论魏晋。
问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朝和晋朝了
15.下列句中“之”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C
A.渔人甚异之 B.具答之 C.忘路之远近 D.闻之,欣然规往
16.请用简要的语言概述作者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理想社会?
没有战争,天下太平,民风淳朴,人人安居乐业,和谐相处的大同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