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认识中,正确的一组是( )
①二氧化碳比一氧化碳多一个氧原子
②二氧化碳可供绿色植物光合作用
③久未开启的菜窖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中的高
④二氧化碳能使被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变红.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考点: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专题: 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 本题应从二氧化碳的组成和性质以及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对本题进行分析来解决此题.
解答: 解:①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是宏观概念,不能比较原子个数的多少;故错;
②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需消耗二氧化碳同时放出氧气,故对;
③菜窖中的菜会进行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故菜窖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中的高,故对;
④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色,而纸花是干燥的,缺乏水分,故不能生成碳酸,故不会使纸花变红,故错;
故选B
点评: 本题对物质的组成、呼吸作用、光合作用、酸碱指示剂等方面都有考查,只有熟练记忆并能灵活运用才能准确解决.
14.学习化学的目的并不在于人人都要成为化学家,更重要的是学会用化学观点去分析、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进入久未开启的地窖,应先做灯火实验
B. 夜间发现液化气泄漏应先开窗通风,不能立即开灯
C. 重金属盐能使蛋白质变性,起到杀菌作用,因此可用重金属盐溶液浸泡海产品
D. 海底蕴藏着大量“可燃冰”,以它为燃料不会对自然界中的碳循环产生影响
考点: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防范爆炸的措施;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常见中毒途径及预防方法.
专题: 化学与生活.
分析: A、二氧化碳不支持呼吸和燃烧,含量过高对人体有害;
B、根据液化气具有可燃性,与空气充分接触,遇电火花可能会产生爆炸分析;
C、根据重金属盐有毒,不能用重金属盐溶液浸泡海产品分析;
D、根据“可燃冰”是天然气水合物,它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分析.
解答: 解:A、久未开启的地窖中可能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支持呼吸和燃烧,含量过高对人体有害,因此进入久未开启的地窖,应先做灯火实验,故A说法正确;
B、液化气具有可燃性,与空气充分接触,遇电火花可能会产生爆炸,开灯产生的电火花会引燃泄漏的液化气,因此夜间发现液化气泄漏应先开窗通风,不能立即开灯,故说法正确;
C、重金属盐能使蛋白质变性,起到杀菌作用,但是不能用重金属盐溶液浸泡海产品,因为吃了后易导致中毒,故C说法错误;
D、“可燃冰”是天然气水合物,它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因此以“可燃冰”为燃料会对自然界中的碳循环产生影响,故D说法错误.
故选AB.
点评: 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15.科学家发现火星大气层中含有一种称为硫化羰的物质,化学式为COS.已知硫化羰与二氧化碳的结构相似,但能在氧气中完全燃烧.下列有关硫化羰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硫化羰是由分子构成的
B. 硫化羰可作为理想燃料
C. 硫化羰不能用作灭火剂
D. 硫化羰完全燃烧会生成CO2和SO2两种氧化物
考点: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 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 A.根据物质的构成来分析;
B.根据物质的化学性质来分析;
C.根据物质的性质来分析;
D.根据物质的组成元素和质量守恒定律来分析.
解答: 解:A.由硫化羰的化学式COS可知,它是由分子构成的,故正确;
B.由硫化羰的化学式COS可知,它完全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硫,导致酸雨,故不是理想的燃料,故错误;
C.因为硫化羰具有可燃性,所以不能做灭火剂,故正确;
D.由硫化羰的化学式COS可知,硫化羰完全燃烧会生成CO2和SO2两种氧化物,故正确.
故选B.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了化学式的意义以及燃烧与灭火的有关知识,并且联系环保知识,是一道不错的考题.
16.把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放在CO2气体中,石蕊试纸不变色.将CO2气体通入滴有石蕊指示剂的水中,溶液变红色.再将该溶液敞口加热一段时间,发现溶液的红色褪去,冷却到原温度后,再次通人CO2,溶液又变红色.上述实验现象不能说明的是( )
A. CO2能和水发生化学反应
B. CO2的水溶液具有酸性
C. 以加热能使CO2水溶液的酸性减弱
D. CO2具有酸性
考点: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
专题: 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压轴实验题.
分析: 首先了解二氧化碳能跟水反应生成碳酸的性质,碳酸显酸性,就是说二氧化碳的水溶液显酸性;碳酸极易分解.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知识做出判断.另外还要了解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
解答: 解:A、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所以CO2能和水发生化学反应是正确的.故不可选;
B、二氧化碳的水溶液是碳酸溶液,能使滴有石蕊指示剂的溶液变红色.所以CO2的水溶液具有酸性正确.故不可选;
C、碳酸极易分解,使溶液的酸性减弱,题干中的“将该溶液敞口加热一段时间,发现溶液的红色褪去,”也同样说明了这点,所以加热能使CO2水溶液的酸性减弱正确,故不可选;
D、把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放在CO2气体中,石蕊试纸不变色,说明二氧化碳不具有酸性,故错误,可选.
故选D、
点评: 本题通过实验的形式考查二氧化碳的性质,及要同学们能识记二氧化碳的性质,又要同学们具有能从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17.温室效应有功有过,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是CO2,下列有关认识错误的是( )
A. CO2能使干燥石蕊纸花变红
B. 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 “低碳”是指较低的CO2排放
D. 温室效应为人类提供了适宜的生存温度
考点: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专题: 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 A、根据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石蕊变红进行分析;
B、根据二氧化碳能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进行分析;
C、根据“低碳”的概念进行分析;
D、根据温室效应对人类生存的积极影响进行分析.
解答: 解:A、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石蕊变红,因此能使湿润的石蕊纸花变红,故A说法错误;
B、二氧化碳能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因此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氢氧化钙溶液)变浑浊,故B说法正确;
C、低碳指较低的温室气体(CO2)排放,故C说法正确;
D、温室效应为人类提供了适宜的生存温度,故D说法正确;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二氧化碳性质、用途、对环境的影响的理解,要认真分析辨别真伪,搞清事物的本源.
18.我们曾经做过以下一组对比实验,该对比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①CO2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②CO2能够与水发生化学反应
③CO2不能使干石蕊纸花变色 ④CO2不支持燃烧.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考点: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专题: 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 本题设计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视角新颖,这类题通常起点高,落点低,可用类比的方法寻找与该物质性质相似的课本中的物质.观察图示,大家很容易就回忆起二氧化碳曾做过类似的实验,联想验证二氧化碳溶于水的实验设计思路即可解答.
解答: 解:①对比试验1、2,无法得到CO2密度比空气密度的比较,故①错误;
②对比试验1、2,干石蕊花喷水后放入二氧化碳中,变红色,证明二氧化碳溶于水后生成的新物质能使石蕊变红,故②正确;
③由试验1证明CO2不能使干石蕊纸花变色,故③正确;
④对比试验1、2,不能得到CO2不支持燃烧,故④错误.
故选:B.
点评: 二氧化碳本身不会使酸碱指示剂变色,二氧化碳通到酸碱指示剂中使酸碱指示剂变色的原因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