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与讨论】
实验结束后,有同学提议:可将插入碘溶液的导管下端改成具有多孔的球泡,有
利于提高实验的准确度,其理由是 。
33.(7分)【测定原理】 H2SO4【测定步骤】(2)关闭k2打开k1,向外拉动注射器 溶液由蓝色恰好变成无色
(3)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使结果更准确【得出结论】
二氧化硫的含量 |
是否超标 |
0.04mg/m3 |
超标 |
【交流与讨论】 增大气体与液体的接触面积,使二氧化硫被充分吸收
东城
33.(5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查阅资料获得以下信息:
①钾、钙、钠等活泼金属能和冷水发生反应,且能在CO2气体中燃烧。
②氧化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
该小组同学将钠置于充满CO2的集气瓶中进行燃烧,反应后集气瓶内有黑色固体和白色固体生成。
(1)若钠着火,可以选用的灭火物质是 (填字母序号)。
A.水 B.泡沫灭火剂 C.干沙土 D.二氧化碳
(2)该小组同学经分析得知,白色固体中不可能有NaOH,原因是 。他们对白色物质的成分进一步进行讨论并提出了如下假设:
Ⅰ.白色物质是Na2O Ⅱ.白色物质是Na2CO3
Ⅲ.白色物质还可能是 。
(3)为确定瓶壁上白色物质的成分,该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取少量白色物质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振荡 |
样品全部溶于水 |
向上述所得溶液中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静置 |
出现白色沉淀 |
取静置后的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
无明显现象 |
1 通过对上述实验的分析,你认为上述三个假设中, (填“Ⅰ”、“Ⅱ”或“Ⅲ”)成立。
②钠在CO2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33.(5分)(1)C
(2)无氢元素 Na2O和Na2CO3混合物
(3)①Ⅱ ②
33.(5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查阅资料获得以下信息:
①钾、钙、钠等活泼金属能和冷水发生反应,且能在CO2气体中燃烧。
②氧化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
该小组同学将钠置于充满CO2的集气瓶中进行燃烧,反应后集气瓶内有黑色固体和白色固体生成。
(1)若钠着火,可以选用的灭火物质是 (填字母序号)。
A.水 B.泡沫灭火剂 C.干沙土 D.二氧化碳
(2)该小组同学经分析得知,白色固体中不可能有NaOH,原因是 。他们对白色物质的成分进一步进行讨论并提出了如下假设:
Ⅰ.白色物质是Na2O Ⅱ.白色物质是Na2CO3
Ⅲ.白色物质还可能是 。
(3)为确定瓶壁上白色物质的成分,该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取少量白色物质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振荡 |
样品全部溶于水 |
向上述所得溶液中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静置 |
出现白色沉淀 |
取静置后的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
无明显现象 |
2 通过对上述实验的分析,你认为上述三个假设中, (填“Ⅰ”、“Ⅱ”或“Ⅲ”)成立。
②钠在CO2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33.(5分)(1)C
(2)无氢元素 Na2O和Na2CO3混合物
(3)①Ⅱ ②
丰台
33、(8分)实验课上,甲同学用石蕊试液测定稀盐酸和NaOH溶液的酸碱性,乙同学用石蕊试液测定石灰水和Na2CO3溶液的酸碱性(如右图所示)。实验后进行废液处理:甲同学将两支试管中的液体倒入烧杯A中,得到蓝色溶液;乙同学将两支试管中的液体倒入烧杯B中,得到蓝色溶液和白色沉淀;最终将A中的溶液和B中的上层清液倒入烧杯C中。
(1)甲同学的实验中向 中滴加石蕊试液后,溶液颜色为红色。
(2)甲组同学将两支试管中的液体混合后,烧杯A中的溶液溶质一定有 。
A.HCl B.NaOH C.NaCl
(3)两位同学继续对烧杯C中的废液成分进行探究:
【猜想与假设】通过分析上述实验现象,烧杯C中的废液除石蕊和水外,其组成可能为:
1 ,② ,③ 。
【设计完成实验】请设计实验验证烧杯C中的废液可能的组成:
操作方法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
|
|
(4)最后,两位同学向烧杯C中加入 ,实现了此次实验的绿色排放(呈中性)。
33、(1)HCl或稀盐酸。
(2)BC
(3)
【猜想与假设】①NaCl、NaOH ②NaCl、NaOH、Ca(OH)2 ③NaCl、NaOH、Na2CO3
【设计完成实验】(其他答案合理给分)
操作方法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①取少量C中废液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稀盐酸 ②另取少量C中废液于试管中,加入碳酸钠溶液
|
若有气泡产生
若有沉淀产生,
若两支试管均无现象 |
则C中废液的成分是NaCl、NaOH、Na2CO3
则C中废液的成分是 NaCl、NaOH、Ca(OH)2
则C中废液的成分是NaCl、NaOH |
(4)适量稀盐酸(或加入稀盐酸至溶液由蓝色变为紫色)
门头沟
33. (8分)工业烧碱具有较好的杀菌消毒作用且廉价易得,但工业烧碱中常含有杂质碳酸钠。某科学学习小组同学围绕工业烧碱样品纯度测定问题,展开了讨论与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