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下列穴位归经,错误的是
A.太白-肝经
B.列缺-肺经
C.合谷-大肠经
D.阳陵泉-胆经
E.阴陵泉-脾经
答案:A
解析:太白归脾经。
62.太溪穴位于
A.内踝下缘凹陷处
B.外踝下缘凹陷处
C.内踝前下方凹陷中
D.外踝高点与跟腱之间凹陷处
E.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凹陷处
答案:E
63.治疗便秘气滞证,除选取主穴外,应加用的腧穴是
A.脾俞、胃俞
B.气海、神阙
C.关元、命门
D.合谷、曲池
E.中脘、行间
答案:E
解析:本证治疗取腑会中脘通降腑气,肝郁气滞,泻行间以疏肝气。
64.针刺肌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常用的进针法是
A.指切
B.挟持
C.舒张
D.提捏
E.套管
答案:D
解析:指切多用于短针进针,舒张多用于皮肤松弛部位,提捏多用于皮肉浅薄处。
65.下列哪项属行针基本手法
A.捻转法,震颤法
B.提捅法,弹针法
C.震颤法,弹针法
D,提插法,刮柄法
E.提插法,捻转法
答案:E
解析:行针基本手法是针刺的基本动作,有提插、捻转两种。
66.提插补泻法中,泻法的操作手法是
A.重插轻提,幅度大,频率快
B.重插轻提,幅度小,频率快
C.重插轻提,幅度小,频率慢
D.轻插重提,幅度小,频率快
E.轻插重提,幅度大,频率快
答案:E
解析: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
67.手三里位于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曲池穴下
A.5寸
B.4寸
C.3寸
D.2寸
E.1寸
答案:D
68.下列哪项不宜用三棱针治疗
A.高热
B.脱证
C.昏迷
D.惊厥
E.咽痛
答案:B
解析:三棱针刺法具有开窍泄热、活血瘀、疏经通络,治疗顽固性痹症的作用。
名师点拨:此题考点为三棱针的作用。
69.治疗咳嗽肝火烁肺证,应首选
A.肝俞、鱼际、侠溪、阴陵泉
B.肺俞、尺泽、阳陵泉、太冲
C.中府、丰隆、肺俞、大渊
D.列缺、合谷、中府、章门
E.肝俞、肺俞、太渊、章门
答案:B
解析:本症取手太阴、足厥阴经穴为主,肺俞调肺气,尺泽为肺经合穴,泻之以清肺热;阳陵泉、太冲清泄肝胆二经邪热。
70.治疗风火牙痛,除选取主穴外,应加用的腧穴是
A.太溪、行间
B.太溪、外关
C.大太冲、曲池
D.大太冲、阳漠溪
E.外关、风池
答案:E
解析:外关、风池疏解表邪,有风热作用。
71.脾经的郄穴是
A.外丘
B.粱丘
C.中都
D.地机
E.金门
答案:D
解析:地机为脾经郄穴,外丘为胆经郄穴,梁丘为胃经郄穴,中都为肝经郄穴,金门为膀胱经郄穴。
72.髀枢至膝中的骨度分寸是
A.14寸
B.15寸
C.16寸
D.18寸
E.19寸
答案:E
73.分布于胸腹第一侧线的经脉是
A.足太阴牌经
B.足少阴肾经
C.足少阳胆经
D.足阳明胃经
E.足厥阴肝经
答案:B
解析:胸腹部第一侧线经脉是足少阴肾经,第二侧线为足阳明胃经,第三侧线为足太阴脾经,第四侧线为足厥阴肝经。
74.位于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桡侧凹陷巾中的腧穴是
A.列缺
B,大陵
C.神门
D.太渊
E.内关
答案:C
75.治疗昏迷,高热,应首选
A.四缝
B,曲池
C.八邪
D.合谷
E.十宜宣
答案:E
解析:十宣穴主治昏迷、癫痫、高热、咽喉肿痛。
76.循行于腹中线旁开2寸,胸中线旁开4寸的经脉是
A.手太阴肺经
B.足阳明胃经
C.足少阴肾经
D.足太阴脾经
E.足厥阴肝经
答案:B
解析:胸腹部第一侧线经脉是足少阴肾经,第二侧线为足阳明胃经,第三侧线为足太阴脾经,第四侧线为足厥阴肝经。
名师点拨:此题考点为十二经脉胸腹部循行规律。
77.患者,男,52岁。呕吐清水,胃部不适,喜热畏寒,身倦,便溏,小便可,舌苔白,脉迟。治疗除取主穴外,应加用的腧穴是
A.上脘、胃俞
B.肝俞、太冲
C.肾俞、太溪
D.脾俞,丘墟
E.胃俞、血海
答案:A
解析:寒客胃脘呕吐,取上脘灸之可温胃散寒,背俞穴胃俞配中脘可奏通降胃气之功。
78.患者,男,22岁。头痛,以前头部为主,疼痛阵作,捕如锥刺,每当受风或劳累时疼痛加重,舌苔薄,脉弦。治疗应首选
A.后顶、天柱、昆仑、阿是穴
B.百会、通天、行间、阿是穴
C.上星、头维、合谷、阿是穴
D.通天、头维、太冲、阿是穴
E.头临泣、目窗、前顶、阿是穴
答案:C
解析:前头属阳明,远取阳明经穴合谷与病部近取配,旨在疏通经络之气,含通则不痛之意。
79.患者,女,72岁。1小时前,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日合口张,遗尿,汗出,四肢厥冷,脉细弱。治疗应首选
A.背俞穴,灸法
B.任脉经穴,灸法
C.督脉经穴,灸法
D. 足阳明经穴,灸法
E.足厥阴经穴,毫针泻法
答案:B
解析:任脉为阴脉之海,用大艾炷重灸,可以回垂绝之阳,治疗中风脱症。
名师点拨:此题考点为中风脱症的证治。
80.患者,女,43岁。眩晕半年,加重1周,伴神疲乏力,面色白,时有心悸,夜寐欠安,舌淡,脉细。治疗应首选
A.风池、肝俞、肾俞、行间
B.中脘、内关、解溪、头维
C.白百会、上星、风池、丰隆
D.百会、人阳、印堂、合谷
E.脾俞、足三里、气海、百合会
答案:E
解析:本证为气血不足眩晕,治以培补脾胃为主,取脾俞、足三里能运化水谷,生精化血,以资生化之源。百会、气海属任督两脉,二穴能补气以运血,使髓海得以充养而眩晕自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