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机制和病理解剖】
(一)发病机制
1、是否发病取决于:机体免疫力(胃酸分泌程度)和霍乱弧菌的致病力(量)。
2、口服活菌苗:可使肠道产生特异性IgM、IgG和IgA抗体,同时,也能阻止弧菌黏附于肠壁。
3、霍乱弧菌借鞭毛运动及其蛋白酶作用,穿过肠黏膜上粘液层,在TCPA和黏附因子作用下,黏附于小肠上段黏膜上皮细胞的刷状缘上,不侵入肠黏膜下层,在小肠碱性环境中大量繁殖,并产生霍乱毒素CT。
4、发病为肠黏膜生理功能失调的结果。霍乱剧烈腹泻是由CT所致,CT作用于杯状细胞,黏液分泌增多,同时,腹泻导致失水,使胆汁分泌减少,形成米甘样大便。
(二)病理生理
1、水、电解质紊乱:液体丢失部位在小肠,单位长度丢失量以十二指肠最多;丢失液含钾多,含钠、氯少。
2、代谢性酸中毒:碱性肠液丢失,周围循环衰竭致无氧代谢、乳酸增多,肾衰致排酸减弱。
(三)病理解剖
主要病理变化为严重脱水现象。
【临床表现】
(一)吐泻期
1、腹泻
①发病的第一个症状,特点:无发热,无里急后重感,多不伴腹痛,米泔水样便。
②O139血清型霍乱特征:发热、腹痛常见,可并发菌血症等肠道外感染。
2、呕吐
一般发生在腹泻后,多为喷射状,少有恶心。
(二)脱水期
1、脱水
①轻度:皮肤黏膜干燥、弹性略差。
②中度:皮肤弹性差,眼窝凹陷,BP↓尿量↓。
③重度:皮肤干皱、无弹性,眼眶下陷,两颊深凹,神志淡漠(霍乱面容)。极度无力,尿量明显↓。
2、肌肉痉挛(缺钠)
3、低血钾
4、代谢性酸中毒、尿毒症
5、循环衰竭(严重失水)
(三)恢复期或反应期
(四)临床类型
1、病情轻重不一,受感染者可无任何症状,称接触带菌者或健康带菌者,排菌期5~10d。
2、按失水程度、血压、尿量情况,临床类型分为轻、中、重三型。
3、干性霍乱cholera sicca:爆发型霍乱,以休克为首发症状,而吐泻不显著或缺如,病情急骤发展迅速,
多死于循环衰竭。
4、此外,小儿霍乱腹泻呕吐少见,常见为极度不安,面色青灰,皮肤、肌肉枯萎,昏迷、高热,病情重,病死率高。
临床分型
临床表现 |
轻型 |
中型(典型) |
重型 |
便次与性状 |
<10次,有粪质 |
10~20次,无粪质、米甘样 |
>20次 |
意识 |
正常 |
淡漠 |
烦躁 |
皮肤 |
正常/弹性略低 |
干燥、缺乏弹性 |
无弹性 |
眼窝/指纹 |
稍陷/不皱 |
下陷/皱瘪 |
深陷/干瘪 |
肌痉挛 |
无 |
有 |
严重 |
脉搏 |
正常 |
细速 |
弱速或无脉 |
收缩压 |
正常 |
11.97~9.37 |
7.98~9.31 |
尿量 |
略少 |
<500mL |
<200mL或无尿 |
脱水程度 |
2~3%/儿<5% |
4~8%/儿5~10% |
>8%/儿>10% |
【实验室检查】
(一)血液检查
1、脱水所致血液浓缩,RBC、Hb↑,WBC↑(10~30)X109/L,中性粒、单核细胞↑。
2、病初,血清电解质正常。
3、肾前性氮质血症致尿素氮↑。
4、碳酸氢钠↓(<15mmol/L)。
(二)尿液检查
可见蛋白、红细胞、白细胞和管型,比重1.010~1.025。
(三)血清学试验
抗菌抗体和抗毒抗体,前者于第5日出现,半月达峰值;慢性带菌者可持续高水平。
(四)粪便检查
①粪便常规:可见黏液和少许红细胞、白细胞。
②直接悬滴和制动试验:动力试验阳性及制动试验阳性的意义。
③图片染色:粪便黏液直接涂片,革兰染色后镜下可见阴性弧菌,呈鱼群状排列。
④培养:碱性蛋白胨水中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