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单元 营养性疾病
细目一: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一、营养不良的中西医病因、临床表现及分度
1.中医病因 先天禀赋不足,喂养不当,或其他疾病影响。脾胃受纳腐熟运化的功能失调,气血津液化生不足造成生长发育不良,进而累及他脏所致。
2.西医病因 多为供给不足、喂养不当及不良的饮食习惯,或因消化功能异常、低体重儿、早产或官内感染及先天代谢缺陷等所致。
3.临床表现及分度
(1)临床表现
①消瘦型营养不良:多见于1岁以内婴儿。其最早出现的症状是体重不增,继则体重下降 ,病程持久时身高也会低于正常,同时智力发育受到影响。皮下脂肪减少,肌肉发育不良;精神萎靡,对外界刺激反应差;体温偏低,心率缓慢,心音低钝;食欲低下,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
②水肿型营养不良:又称恶性营养不良病,常见于1~3岁幼儿。凹陷性水肿 为本病的重要表现。
(2)目前常用的分型和分度(均值离差法)
①体重低下(underweight):其体重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的均数减2个标准差,但高于或等于均数减3个标准差为中度;低于均数减3个标准差为重度。
②生长迟缓(stunting):其身长(高)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的均数减2个标准差,但高于或等于均数减3个标准差为中度;低于均数减3个标准差为重度。此指标主要反映过去或长期慢性营养不良 。
③消瘦(wasting):其体重低于同性别、同身高参照人群值的均数减2个标准差,但高于或等于均值减3个标准差为中度;低于均值减3个标准差为重度。此指标主要反映儿童近期、急性营养不良 。
二、营养不良的中西医病机
1.中医病机 主要病变部位在脾胃,可涉及五脏。脾胃失和,则气血不足,津液亏耗,全身肌肤、筋骨、经脉、脏腑失于濡养,日久形成疳证。疳证的基本病机是脾胃受损,津液消亡 。
2.西医病机 因母乳不足而未及时添加其他乳品;或人工喂养调配不当;或母乳喂养时间过长未及时添加辅食、骤然停奶;或长期以淀粉类食品为主,以及不良饮食习惯(如偏食、挑食、零食过多)等均可导致长期摄入不足而发病。
三、营养不良的中西医治疗
1.中医治疗 应根据疳气、疳积、干疳的不同阶段,灵活运用攻、补之法,一般疳气阶段,表现为形体略瘦,脾胃失和,以和为主;疳积表现为明显消瘦,四肢枯细,肚腹膨胀,脾虚积滞内停,则以消为主,或消补兼施;干疳阶段极度消瘦,精神萎靡,脾胃虚损,气血两败,以补为要 。出现兼证者,应按脾胃本病与他脏兼证合参而随症治之。
2.西医治疗 西医采取祛除病因,调整饮食,补充营养物质,改善消化功能和积极治疗并发症等综合治疗措施。
细目二: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维生紊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病因】
西医认为本病病因是维生素D摄入不足、光照不足、生长过快,以及疾病或药物的作用造成肝。肾损害,使维生素D的羟化远程发生障碍。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临床表现】
根据临床症状、血液生化及X线检查,本病可分为四期。
1.活动早期、(初期)常自2~3个月起,烦躁多哭,多汗,枕秃 。X线骨骼检查多正常或仅有钙化线轻度模糊。血清总钙正常值降低或正常,钙、磷乘积稍低,碱性磷酸酶大多已有增高。
2.活动期(激期)主要出现骨骼病变,此外还有肌肉关节及神经系统改变。
(1)骨骼表现:①头部:颅骨软化 ,多见于3~6个月婴儿;方颅 ,多见于5~9个月以上小儿;前囟迟闭 ,甚至迟至2~3岁;乳牙萌迟 ,可迟至10个月,甚至1岁多方可出牙;②胸廓:肋骨串珠 ,以第7~10肋为明显;郝氏沟 ;重症佝偻病肋骨软化;鸡胸或漏斗胸 ;⑧四肢:手、脚镯,多见于6个月以后的小儿;腿的畸形;脊柱通常为后凸畸形。
(2)肌肉松弛,肌力减弱,条件反射形成缓慢,贫血及肝脾肿大。
(3)血钙可稍低,血磷下降明显,钙、磷乘积大多低于30。碱性磷酸酶明显增加,为活动期重要指标 。
(4)X线改变:常规摄腕部正面片,长骨骨骺软骨带明显增宽,临时钙化带模糊不清,毛刷样 。
3.恢复期 经治疗后症状改善,体征减轻,骨骺重现临时钙化带。碱性磷酸酶一般1个月至1个半月达正常水平,血钙、磷乘积又可达到40。
4.后遗症期 症状消失,骨骼改变不再进展,X线及血生化恢复正常水平,骨骺畸形,轻者可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渐行矫正。见于大于2岁以后儿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