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特定穴
一、五输穴
五输穴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是对经气流注特点的概括。五输穴从四肢末端至肘膝方向依次排列。井穴分布在指、趾末端;荥穴分布在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输穴分布在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至前臂、胫部;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
《难经六十四难》记述了五输穴的全部五行属性,五输穴与五行之间按照“阴井木”、“阳井金”的规律进行配属。
五输穴临床应用极为广泛,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按五输穴主病特点选用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日:“荥输治外经,合治内腑”,是临床上常用的选穴方法之一,指出荥穴、输穴主要治疗经脉循行所过部位的病证,合穴主要治疗内腑病证。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提出:“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合。”
《难经六十八难》载:“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某些五输穴具有明显的相对特异性,近代临床井穴多用于急救,荥穴主要用于治疗热证。
(二)按五行生克关系选用
《难经六十九难》提出“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将五输穴配属五行,然后按“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的原则,虚证用母穴,实证用子穴。这一取穴法称为子母补泻取穴法,临床应用很广泛,分为本经子母补泻和他经子母补泻两种。
1.本经子母补泻法 即是选择病变经脉上的五输穴进行补泻。各脏腑的母穴、子穴如下表:
例如,肺之虚证取本经的输穴太渊,是因为肺属金,太渊属土,土为金之母,施以针刺补法,即虚则补其母;反之肺之实证,取本经的合穴尺泽,即实则泻其子。
2.他经子母补泻法 即是指取病变经脉的母经上的母穴或子经上的子穴治疗。仍以肺之实证为例,肺属“金”,肾属”水”,肾经为肺经的“子经”,根据“实则泻其子”的原则,可在子经(肾经)上选取“金”之“子”即属“水”的合穴阴谷。
二、原穴、络穴
原穴有调整脏腑经络虚实的功能,既可泻实,又可补虚,主要用于治疗相关脏腑的疾病,多用于虚证,治疗范围很广泛,也可以协助诊断。
络穴可以治疗本络脉的病证。十五络脉各有其虚实病候,在《灵枢经脉》中有具体记载。十二络脉具有加强表里两经联系的作用,故十二经络穴可以治疗表里两经脉的病证。如列缺既可治疗肺经病证,又可治疗大肠经病证。
临床上常根据原络配穴法组成处方。所谓原络配穴法,就是把先病经脉的原穴和后病的相表里经脉的络穴相配合,又称“主客原络配穴”。如肺经先病,取其经的原穴太渊为主,大肠经后病,取其经络穴偏历为客;反之,若大肠经先病,则取其经的原穴合谷为主,肺经后病即取其经的络穴列缺为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