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背俞穴、募穴
俞穴、募穴常总称为俞募穴。因为两者均与某一脏腑在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方面有密切联系,其主治作用具有相同之处,临床应用时又多同时配合使用,故多同时出现。
俞、募穴主要用于治疗相关脏腑的病变,如肺之疾患取肺俞,胃之疾患取胃俞。还可用于治疗与对应脏腑经络相联属的组织器官疾患,如目疾、筋病选肝俞,耳疾选肾俞。
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等论述,临床上脏病多选取背俞穴治疗,腑病多选取募穴治疗。但由于俞、募穴关系密切,临床常把病变脏腑的俞、募穴相配,以发挥其协同作用,即俞募配穴法,如胃痛取胃俞、中脘,心悸选心俞、巨阙。
四、八脉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即公孙、内关、足临泣、外关、后溪、申脉、列缺、照海8个腧穴,均位于腕踝部上下。
八脉交会穴与奇经八脉存在着特殊的交会关系,内关通于阴维,公孙通于冲脉,外关通于阳维,足临泣通于带脉,后溪通于督脉,申脉通于阳跷,列缺通于任脉,照海通于阴跷。八穴有调节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的作用,治疗范围广,可以主治全身疾病,作用显著,为临床所常用。
奇经八脉有一定的循行路线和病候,当奇经发生病变时,即可选用八脉交会穴治疗。如督脉病证之腰脊强痛,可选后溪。临床配穴时多将八穴上下相配,分成内关、公孙,外关、足临泣,后溪、申脉,列缺、照海四组,临床疗效更加显著。
内关、公孙配合,治疗心、胸、胃的疾患;外关、足临泣配合,治疗目外眦、耳后、颊、颈、肩部疾患;后溪、申脉配合,治疗目内眦、颈项、耳、肩部疾患;列缺、照海配合,治疗肺系、咽喉、胸膈疾患。
五、八会穴
临床应用主要体现在治疗方面。八会穴对于各自所会的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相关的病证有特殊的治疗作用,如六腑之病可以选中脘;筋病可以选阳陵泉等。另外,《难经四十五难》日:“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穴也”,提示八会穴还可以治疗相关的热病。
六、郄穴
郄穴有汇聚气血、调理气血的作用。脏腑疾患可在相应的郄穴上出现疼痛和压痛,有助于诊断;又是治疗本经和相应脏腑病证的重要穴位,尤其在治疗急症方面有独特的疗效,如急性胃痛取梁丘,养老治疗急性腰痛,咯血取孔最。
七、下合穴
胃、大肠、小肠、胆、膀胱、三焦六腑的下合穴分别为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阳陵泉、委中、委阳。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合治内腑”,故与六腑相关的疾患常选用其相应的下合穴治疗,如胃的疾患选足三里,肠痈选上巨虚。下合穴还可用于诊断,如胆腑疾患常在阳陵泉有明显的压痛。
八、交会穴
交会穴具有主治范围广泛的特点,不但能治疗本经的疾病,还能兼治所交会经脉的疾病。如:三阴交属足太阴脾经,肝、肾经又在此交会,所以能治疗足三阴经的病证。大椎是督脉经穴,又与手足三阳经相交会,既可治疗督脉的疾患,又可治疗诸阳经的全身性疾患。另如风池、风门、中脘、申脉、照海、关元、中极等都是主治范围非常广泛的交会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