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题:
医学模式的核心是。
A.医学教育
B.医学观
C.医学科技
D.医学发展规律
E.医学理论
第62题:
社会制度的含义是。
A.社会政策和社会法律
B.社会形态和各种具体制度
C.社会经济形态和行为准则
D.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E.社会生产方式和分配制度
第63题:
经济发展对健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A.提高居民物质生活水平、增加卫生投资
B.提高卫生服务水平、改善卫生服务状况
C.提高居民生活水平、降低营养不良人群比例
D.提高卫生服务技术水平、增强服务能力
E.提高卫生资源的使用效率,增强人群健康素质
第64题:
下列可构成健康相关生命质量主要内容是。
A.经济发展水平和卫生服务质量
B.经济发展水平和健康状态
C.健康状态和主观满意度
D.健康状态和寿命长度
E.主观满意度和寿命长度
第65题:
现代健康观突出强调了三方面的完好状态,即。
A.神经、精神、社会活动能力
B.躯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
C.神经、心理、社会活动能力
D.躯体、生理、社会适应能力
E.精神、心理、社会适应能力
第66题:
生存健康指标是反映生存过程中健康水平低下或直接受到损害的一些指标,通常包括。
A.疾病种类、构成、意外事故及伤残指标
B.疾病种类、构成、严重程度及伤残指标
C.疾病频率、构成、意外事故及伤残指标
D.疾病频率、构成、严重程度及伤残指标
E.疾病频率、构成、严重程度及意外事故
第67题:
据统计,我国城市人群前五位死因,1957年依此为:呼吸系统疾病、传染病、消化系统疾病、心脏病、脑血管病。到1985年前五位死因顺位变为: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根据社会医学理论,针对这些变化,下列描述不恰当的是。
A.疾病谱、死因谱发生了变化
B.促进了医学模式的转变
C.病因研究应当由单因素向多因素转变
D.应注重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E.人群疾病频率与严重程度增加
第68题:
下列哪项不属于健康相关生命质量所具有的特征。
A.综合考察处于某种状态的人的行为能力
B.忽视了生理状况对生命质量的影响
C.注重自我评价的结果
D.多采用主观指标
E.具有随时间而变化的特征,即其瞬时性
第69题:
调查问卷中问题的排列要讲究一定的逻辑顺序,下列对问题排列无关紧要的是。
A.慎重设计敏感性问题
B.先排列容易回答的问题
C.开放式问题要后排
D.考虑人们的思维方式
E.检验信度的问题要分开
第70题:
现代医学模式属于。
A.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B.神灵主义医学模式
C.机械论医学模式
D.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E.生物医学模式
第71题:
Gustein建立的动物实验模型研究发现,电刺激小鼠下丘脑外侧部两个月左右,冠状动脉中可见到粥样斑块形成,这个实验能够支持的社会医学理论是。
A.生物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B.心理、社会因素的致病可能性
C.卫生服务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D.小鼠的耐受性差
E.电刺激实验的可靠性
第72题:
1912年问世的《社会病理学》的作者是。
A.德国社会卫生学教授格罗蒂扬
B.德国学者魏尔啸
C.法国医师儒勒-盖林
D.德国卫生学家弗兰克
E.德国医学史学会主席西格里斯
第73题:
为了揭示某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和历史原因,问卷中常常要设置。
A.特征问题
B.态度问题
C.事实问题
D.行为问题
E.其他问题
第74题:
新时期我国卫生方针的核心是。
A.以农村为重点
B.预防为主
C.中西医并重
D.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
E.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第75题:
关于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是指人们进行社会参与时的完好状态
B.每个人的能力能在社会系统内得到充分发挥
C.作为健康人应有效的扮演与其身份相适应的角色
D.每个人的行为与社会规范相一致
E.正确认识自我
第76题:
应用健康危险因素评价方法对一位45岁男性进行个体定型分析,计算的评价年龄是47岁、可达到年龄41岁。根据实际年龄、评价年龄、可达到年龄三者之间的关系,该男子属于。
A.健康型
B.自创性危险因素类型
C.历史危险因素类型
D.少量危险型
E.个体危险因素低于平均水平
第77题:
健康危险因素评价技术是用来研究。
A.健康危险因素与慢性病发病率及死亡率之间的关系
B.健康危险因素与急性病发病率及死亡率之间的关系
C.健康危险因素与健康保护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关系
D.健康危险因素对健康损害的机制
E.健康危险因素与疾病发生的特异性
第78题:
现代健康观兼顾了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关于心理健康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又称精神健康
B.正确认识自我
C.正确认识环境
D.及时适应环境
E.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第79题:
目前健康状况的评价主要采用。
A.生理学指标
B.心理学指标
C.客观指标
D.主观指标
E.社会学指标
第80题:
智能文化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途径是。
A.行为和生活方式
B.精神和生活方式
C.生活环境和劳动条件
D.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E.劳动能力和劳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