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R值的95%可信区间。
1:1配对资料的分析
1)、将暴露因素与疾病的资料整理成四格表形式
2)、配对χ2检验:χ2 = (b-c)ˆ2/(b+c)
3)、OR=c/b,即:对照非暴露 病例暴露/对照暴露 病例非暴露;
4)、OR值的95%可信区间;
5)、归因分值(Attributable fraction)AF
分层资料分析
分析疾病与暴露因素关系时,混杂因素影响结果正确推断,识别和控制混杂因素可采用分层分析。
(1)、分层资料的整理
(2)、按暴露与否分层,计算OR值;
(3)、进行齐性检验:OR值无明显差别,合并OR值;
OR值有显著差异,不能合并OR值。
三、效力
四、常见偏倚及其控制
1、选择偏倚
(1)、入院率偏倚(Berkson’s bias/Admission rate bias):又称Berkson偏倚。是指利用医院就诊或住院病人为研究对象时,由于入院率的不同而造成的偏差。对照是医院的一部分病人,而不是全体目标人群的一个随机样本;病例只是医院的特定病例,因此病人对医院以及医院对病人双方都有选择性,病例组也不是全体病人的随机样本,难免产生偏倚。
(2)、现患病例-新发病例偏倚(Neyman bias/Prevalence-incidence bias):又称Neyman偏倚。如果调查对象选自现患典型病例,所得信息很多可能只与存活有关,而未必与发病有关,会高估暴露因素病因作用;另外某病幸存者改变了生活习惯,会降低危险因素的水平。
(3)、检出征候偏倚(Detection signal bias):即暴露偏倚。病人因某些在病因学上与某疾病本无关联的症状就医,提高了早期病例的检出率,从而过高地估计了暴露程度,产生的系统误差。
(4)、时间效应偏倚(Time effect bias)
2、信息偏倚
在从研究对象获取所需信息时产生的偏倚。
(1)、回忆偏倚:由于研究对象不能准确、完整地回忆以往发生的事情和经历时所产生的差异。
(2)、调查偏倚
3、混杂偏倚:在研究某因素与某疾病关联时,由于一个或多个混杂因素的影响,掩盖或扩大了所研究的因素与疾病的联系,从而错误地估计了二者之间的真正联系。
控制方法:
设计阶段:限制的方法、配比的方法
资料分析阶段:分层分析、多因素分析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