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特定穴
要点一 特定穴的分类及概念
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根据其不同的分布特点、含义和治疗作用,将特定穴分为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等10类。特定穴主治规律强,应用范围广,有着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要点二 五输穴、原穴、络穴、背俞穴、募穴、八脉交会穴、八会穴、郄穴、下合穴、交会穴的内容及临床应用
(一)五输穴
五输穴是指十二经脉位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腧穴,称为井、荥、输、经、合。有关记载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这是对五腧穴经气流注特点的概括。
1.分布特点与组成 古人把五输穴按井、荥、输、经、合的顺序,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荥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输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
由于每条经有5个穴位属于五输穴,故人体共有五输穴60个。五输穴配属五行,《灵枢·本输》指出阴经井穴属木,阳经井穴属金,以此类推。十二经脉五输穴的穴名及其五行属性见下表。
阴经五输穴及五行属性表
经脉名称 |
井(木) |
荥(火) |
输(土) |
经(金) |
合(水) |
手太阴肺经 |
少商 |
鱼际 |
太渊 |
经渠 |
尺泽 |
手厥阴心包经 |
中冲 |
劳宫 |
大陵 |
间使 |
曲泽 |
手少阴心经 |
少冲 |
少府 |
神门 |
灵道 |
少海 |
足太阴脾经 |
隐白 |
大都 |
太白 |
商丘 |
阴陵泉 |
足少阴肾经 |
涌泉 |
然谷 |
太溪 |
复溜 |
阴谷 |
足厥阴肝经 |
大敦 |
行间 |
太冲 |
中封 |
曲泉 |
阳经五输穴及五行属性表
经脉名称 |
井(金) |
荥(水) |
输(木) |
经(火) |
合(土) |
手阳明大肠经 |
商阳 |
二间 |
三间 |
阳溪 |
曲池 |
手少阳三焦经 |
关冲 |
液门 |
中渚 |
支沟 |
天井 |
手太阳小肠经 |
少泽 |
前谷 |
后溪 |
阳谷 |
小海 |
足阳明胃经 |
厉兑 |
内庭 |
陷谷 |
解溪 |
足三里 |
足少阳胆经 |
足窍阴 |
侠溪 |
足临泣 |
阳辅 |
阳陵泉 |
足太阳膀胱经 |
至阴 |
足通谷 |
束骨 |
昆仑 |
委中 |
2.临床应用 五输穴的临床运用主要归纳为以下三点:
(1)按五输穴主病特点选用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云:“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合。”其后《难经·六十八难》又作了补充:“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灵枢》又有“合治内腑”之说。综合近代临床的应用情况,井穴多用于急救,荥穴多用于治疗热证,输穴多用于治疗关节疼痛,经穴治疗作用不典型,合穴多用于治疗相关脏腑病证。
(2)按五行生克关系选用 五输穴具有五行属性,根据《难经·六十九难》提出“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观点,将五输穴配属五行使用,然后按“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的原则,虚证用母穴,实证用子穴。这一取穴法亦称为子母补泻取穴法。
在具体运用时,分本经子母补泻和他经子母补泻两种方法。例如,肺经实证“泻其子”,肺在五行中属“金”,因“金生水”,“水”为“金”之子,故可选本经五输穴中属“水”的合穴即尺泽;肺经虚证“补其母”,肺属“金”,“土生金”,“土”为“金”之母,因此,应选本经属“土”的五输穴,即输穴太渊。这都属于本经子母补泻法的应用。同样用肺经实证来举例,在五行配属中肺属“金”,肾属“水”,肾经为肺经的“子经”,根据“实则泻其子”的原则,应在其子经(肾经)上选取“金”之“子”即属“水”的五输穴,为肾经合穴阴谷,即为他经子母补泻法的应用。各经五输穴子母补泻取穴见下表。
子母补泻取穴表
|
脏 |
腑 | |||||||||||
金 |
水 |
木 |
火 |
相火 |
土 |
金 |
水 |
木 |
火 |
相火 |
土 | ||
本经子母穴 |
经脉 |
肺经 |
肾经 |
肝经 |
心经 |
心包经 |
脾经 |
大肠经 |
膀胱经 |
胆经 |
小肠经 |
三焦经 |
胃经 |
母经 |
太渊 |
复溜 |
曲泉 |
少冲 |
中冲 |
大都 |
曲池 |
至阴 |
侠溪 |
后溪 |
中渚 |
解溪 | |
子穴 |
尺泽 |
涌泉 |
行间 |
神门 |
大陵 |
商丘 |
二间 |
束骨 |
阳辅 |
小海 |
天井 |
厉兑 | |
他经子母穴 |
母经 |
脾经 |
肺经 |
肾经 |
肝经 |
肝经 |
心经 |
胃经 |
大肠经 |
膀胱经 |
胆经 |
胆经 |
小肠经 |
母穴 |
太白 |
经渠 |
阴谷 |
大敦 |
大敦 |
少府 |
足三里 |
商阳 |
足通谷 |
足临泣 |
足临泣 |
阳谷 |
他经子母穴 |
子经 |
肾经 |
肝经 |
心经 |
脾经 |
脾经 |
肺经 |
膀胱经 |
胆经 |
小肠经 |
胃经 |
胃经 |
大肠经 |
子穴 |
阴谷 |
大敦 |
少府 |
太白 |
太白 |
经渠 |
足通谷 |
足临泣 |
阳谷 |
足三里 |
足三里 |
商阳 |
(3)按时选用 经脉的气血运行和流注与季节和每日时辰的不同有密切的关系。《难经·七十四难》云:“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输,秋刺经,冬刺合。”实质上是根据手足三阴经的五输穴均以井木为始,与一年的季节顺序相应而提出的季节选穴。另外,子午流注针法则是根据一日之中十二经脉气血盛衰开合的时间,而选用不同的五输穴,均属于五输穴的按时选用。
(二)原穴、络穴
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腧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称为原穴,又名“十二原”。络穴是指络脉从本经别出的部位。“络”,是联络的意思。
1.分布特点与组成 原穴分布在腕、踝关节附近的十二经上。阴经五脏之原穴,与五输穴中的输穴为同一穴,即阴经的输穴与原穴为同一穴;阳经则除输穴外,还有专门的一个原穴。
十二经的络穴都位于肘膝关节以下,任脉之络穴鸠尾散于腹,督脉之络穴长强散于头上,脾之大络大包穴布于胸胁,共十五穴,故称为“十五络穴”。
十二经脉原穴与络穴见下表。
十二经脉原穴与络穴表
经脉 |
原穴 |
络穴 |
经脉 |
原穴 |
络穴 |
手太阴肺经 |
太渊 |
列缺 |
手阳明大肠经 |
合谷 |
偏历 |
手厥阴心包经 |
大陵 |
内关 |
手少阳三焦经 |
阳池 |
外关 |
手少阴心经 |
神门 |
通里 |
手太阳小肠经 |
腕骨 |
支正 |
足太阴脾经 |
太白 |
公孙 |
足阳明胃经 |
冲阳 |
丰隆 |
足厥阴肝经 |
太冲 |
蠡沟 |
足少阳胆经 |
丘墟 |
光明 |
足少阴肾经 |
太溪 |
大钟 |
足太阳膀胱经 |
京骨 |
飞扬 |
2.临床应用 原穴可用于诊断和治疗脏腑疾病。《灵枢·九针十二原》日:“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原穴是脏腑原气所留止之处,因此脏腑发生病变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
《难经·六十六难》记载:“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原气,历经于五脏六腑。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者也。”原穴有调整其脏腑经络虚实各证的功能,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畅,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
十二络脉具有加强表里两经联系的作用,络穴能沟通表里二经,故有“一络通二经”之说,因此,十二经的络穴除可治疗本经脉的病证、本络脉的虚实病证外,还能治疗其相表里之经的病证。如手少阴心经别络,实则胸中支满,虚则不能言语,皆可取其络穴通里来治疗。又如手太阴经的络穴列缺,能治肺经的咳嗽、喘息,也能治手阳明大肠经的齿痛、头项痛等疾患;肝经络穴蠡沟,既可治疗肝经病证,又可治疗胆经病证;同样胆经络穴光明,既可治疗胆经病证,又可治疗肝经病证。
在临床上原穴和络穴可单独使用,也可相互配合使用。临床上常把先病经脉的原穴和后病的相表里经脉的络穴相配合,称为“原络配穴法”或“主客原络配穴法”,是表里经配穴法的典型用法。如肺经先病,先取其原穴太渊,大肠后病,再取该经络穴偏历。反之,大肠先病,先取其原穴合谷,肺经后病,后取该经络穴列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