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脾与胃病辨证
概述:
脾的生理、病理
1、脾主运化,主升清
2、脾主统血
3、主肌肉四肢
4、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水谷
脾病的主要症状
1、运化失常:食少纳呆,腹胀,浮肿,便溏,湿聚生痰
2、清气不升:头晕,神疲
3、有统血:慢性出血
4、四肢失充:肌肉瘦弱无力
5、胃失和降:嗳气、恶心、呕吐、呃逆等
(一)脾气虚证
概念:是脾(胃)气不足,运化失健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
饮食不节
劳累过度
思虑伤脾
久病耗气
临床表现:气虚证 + 运化失司
气虚-少气懒言,神疲乏力
运化失司-腹胀纳呆,便溏
面色萎黄,形体消瘦
面色恍白,形体肥胖
舌脉-舌淡苔白,脉缓弱
(二)脾阳虚证
概念:脾阳虚衰,阴寒内盛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
脾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来
过食生冷,过食寒凉
寒凉药太过,损伤脾阳
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
脾阳虚证
临床表现:阳虚证 + 脾虚证
阳虚-形寒肢冷,四肢不温,面白,口
淡不渴
脾-腹部冷疼,喜温喜按,大便稀溏,
或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带下量
多而清稀色白
舌脉-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滑,脉
沉迟无力
(三)中气下陷证
概念:是脾气亏虚升举无力反而下陷的证候
成因:多由脾气虚进一步发展而致
临床表现:脾气虚证 + 脏器下垂
脾气虚-腹胀纳少,神疲,四肢乏力,头
目眩晕,面白无华;舌淡苔白,脉缓弱
气陷-脘腹坠胀,或便意频频,或久泄不止
精微物下泻-小便浑浊如米泔
脏器下垂-子宫、胃、肝、肾、直肠等
(四)脾不统血证
概念:是脾气亏虚不能统摄血液所表现的 证候
成因:久病脾虚; 劳倦伤脾
临床表现:脾虚证 + 出血症
脾虚-面色萎黄或苍白,食少便溏
出血-便血、尿血、肌衄、齿衄、崩漏
舌脉-舌淡,脉细无力
(五)脾阴虚证
概念:是指脾阴不足,健运失调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过食辛辣;热病伤阴;
临床表现:阴虚证+脾失运化
阴虚—五心烦热,口燥唇干
脾失运化—脾胀,不思食,大便干结
舌脉—舌红少苔,脉细数或细涩
(六)寒湿困脾证
概念:是寒湿内盛,中阳受困表现的证候
成因:过食生冷;久居潮湿,寒湿内生
嗜食肥甘,湿浊内生
临床表现:寒湿证 + 脾失健运
寒湿-头身困重,面色晦暗,泛恶欲吐
脾-脘腹胀痞闷胀痛,食少便溏
舌脉-舌淡,苔白腻,脉濡缓
(七)湿热蕴脾证
概念:是湿热内蕴中焦,脾主运化功能受困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
感受湿热
嗜食辛热肥甘,嗜酒
寒湿蕴久化热
临床表现:湿热证 + 脾运受困
湿热-身热不扬,汗出不畅,身目鲜黄,
或皮肤发痒
脾 -脘腹痞闷,纳呆呕恶,大便不爽,肢体困重,渴不多饮
舌脉-
(八)胃阴虚证
概念:是指胃阴不足,胃失濡养所表现的 证候
成因:
热病后期,胃阴劫伤
呕吐过频,过用辛燥
肝郁化火,灼伤胃阴
临床表现: 胃部症状+ 阴虚证
胃 -胃脘隐痛,饥不欲食,干呕,嘈杂,呃逆
阴虚-口燥咽干,大便干结,小便短少
舌脉-
(九)食滞胃脘证
概念:指饮食停滞胃肠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饮食不节,暴饮暴食
临床表现:胃脘痛 + 食滞证
胃 -胃脘胀闷,甚则攻撑作痛,拒按,吐后痛减
食滞-嗳腐吞酸,厌食,泻下不爽,便如败
卵,或大便秘结
舌脉-舌苔厚腻,脉滑或沉实
(十)胃寒证
概念:是寒邪犯胃,胃气凝滞,胃失和降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
乘凉饮冷,腹部受寒
嗜食生冷,胃阳受损
临床表现:胃脘疼痛 + 寒证
胃 -胃脘冷痛,甚剧痛,得温痛减,
恶心呕吐,呃逆嗳气
寒证-口淡不渴,畏寒肢冷
舌脉-舌质淡白苔白滑,脉沉紧或弦
(十一)胃热证
概念:是指胃中火热炽盛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过食辛辣,食积化火
情志不遂,气郁化火
临床表现:胃脘痛 + 热象
胃 -胃脘灼痛,拒按,消谷善饥,或口臭;牙龈肿痛,溃烂
热象-大便秘结,小便短黄
舌脉-舌红苔黄,脉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