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临终关怀与死亡的伦理
临终关怀是人在死亡道路上的关爱,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人在距离死亡还有一段很长的时间,就存在对临终者的关怀问题。临终关怀可以说是对临终者的关怀,必须是有临终期的出现。因此,放弃治疗和无效治疗中,就有可能存在对临终者的关怀。探寻对临终者的关爱,目的是能够使临终者提升生命的品质和尊严。临终关怀实践在我国步履艰难,这在医学界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有学者指出,中国临终关怀事业发展中存在以下现实问题:①传统观念、文化环境限制:②无适合国情的临终关怀护理模式:③资金、卫生资源分配不合理;④医疗体制和保险制度不健全:⑤义工服务不能满足需要;⑥医护人员总体素质不高。而在这其中,医护人员在临终关怀工作中承担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他们对临终关怀学的了解和认识程度是开展临终关怀服务的基础。通过对医护人员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医院及相关部门有针对性地制订培训计划提供一定的参考,以利于更好地开展临终关怀服务。
临终关怀伦理的蕴意
我国学者靳凤林认为,临终关怀是指为濒死病人及其家属建立起来的特殊医院,并由受过训练的医务人员对其进行善终服务,安宁照顾。
伦理学角度确定临终关怀的服务目标是:尊重临终病人的生命、人格和权利,指导临终病人理解和认识人的生命价值,至死保持人的尊严、友爱与平静中告别人生。它有两个原则:一是不以延长生命为目的,而以减轻身心痛苦为宗旨:二是社会沃姆原则,社会沃姆是一种社会创造的爱的氛围,从事临终关怀的医护人员应该为临终者提供全方位的特设服务,使其生命的最后阶段能够享受到胎儿在生理沃姆中所享受到的那种温暖的爱。
我国临终关怀的医学现状
20世纪80年代后期,真正意义上的临终关怀在我国刚刚起步。我国医务工作者对临终关怀的认识及培训还有很多不足。
受传统思想约束: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儒家、道家、佛家的长期历史沉淀。人们对死亡的看法也是受这些思想的影响,对死亡始终采取否定、蒙蔽的负面态度。
许多医护人员同样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也没有树立正确的死亡观。杨晶等人对北京某两所三级甲等医院从事临床工作的医护人员436名进行死亡观的调查显示:在家中能很公开地谈论死亡情况的仅占32%。
生命神圣论:顾海兵先生指出:在我们的整个科学及教育的体系中,只有生的教育,而没有死的教育。只有优生学而没有优死学,只有计划生育而没有计划死亡;只有人生观而没有人死观;只有生的崇高而没有死的光荣。
由于医学一直将死亡当作医学的敌人,经常强调要不惜一切代价挽救病人的生命,这极易导致医护人员将关注的重点放在病人的病情上,而忽视病人的心理诉求和治疗期望。当医生还在医学院校求学时,就被教育必须避免对病人过分动感情。死亡、身体长期伤残的严酷现实以及出于保护自己利益的需要,使得医生在日常工作中很难密切注意病人,关怀的疏离感渐渐被培养起来。
因此,临终关怀使病人以医疗为主的治疗转变为以护理为主导的照护,医护无论从理念上还是技能上都感到难以应对。.
医护人员临终关怀知识不过关。
知识的缺乏会大大削弱医生管理疾病的能力。医护人员临终关怀知识与学历和医院级别有关。三级医院医护人员临终关怀知识得分最高,一级医院得分最低。硕士及以上学历者知识得分最高,中专及以下学历者得分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