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某化学物质经动物实验致癌证据充分,但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尚不足,它应归类于
A.确认的致癌物
B.潜在的致癌物
C.可疑的致癌物
D.动物的致癌物
E.人类的致癌物
22.观察到损害作用的最低剂量是
A.引起畸形的最低剂量
B.引起DNA损伤的最低剂量
C.引起某项检测指标出现异常的最低剂量
D.引起染色体畸变的最低剂量
E.引起免疫功能减低的最低剂量
23.为了评价化学物质对人类的致痛性国际癌症研究所IARC将致癌物分为四大类,其中第四类是指
A.对人类很可能或可能是致癌物
B.对人类肯定的致癌物
C.对人类很可能不致癌的物质
D.对人的致癌性尚不能明确的物质
E.对人类为间接致癌物
24.关于非遗传毒性致癌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不具有DNA反应活性
B.在大多数遗传毒理学试验中为非致突变物
C.经代谢活化可形成亲电子剂
D.一般具有可检测的阈剂量
E.作用一般是可逆的,需长期染毒
25.一般对致癌物制定的实际安全剂量在人群中引起的肿瘤超额发生率不超过
A.10~2
B.10~3
C.10~4
D.10~5
E.10~6
26.在危险度评价中,进行危险度特征分析的目的是
A.确定化学毒物能否产生损害效应
B.确定人体接触化学毒物的总量和特征
C.测算化学毒物在接触人群中引起危害概率的估计值,及其不确定度
D.阐明化学毒物剂量与接触群体(实验动物或人)反应之问的定量关系
E.阐明待评化学毒物所致毒效应的性质和特点
27.遗传毒理学试验成组应用的配套原则不包括
A.包括体细胞和性细胞的试验
B.在反映同一遗传学终点的多种试验中应尽可能选择体外试验
C.包括多个遗传学终点
D.包括体内试验和体外试验
E.包括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试验
28.基因突变不包括
A.转换
B.颠换
C.移码突变
D.DNA大段损伤
E.裂隙
29.化学致癌过程至少分为哪三个阶段
A.引发(启动),促长,进展
B.促长,进展,浸润
C.引发(启动),促长,转移
D.进展,浸润,炎症
E.引发(启动),进展,转移
30.煤焦油可致皮肤癌。研究发现,经煤焦油涂抹的皮肤如再接触佛波酯,肿瘤的发生率增加,潜伏期缩短。据此实验,佛波酯应属
A.无机致癌物
B.免疫抑制剂
C.促长剂
D.助致癌物
E.细胞毒剂
答案:B C C C E C B E A C
31.毒理学试验中溶剂的选择原则不包括
A.受试物溶解后稳定
B.不被机体吸收
C.与受试物不发生反应
D.不改变受试物的理化性质及生物学活性
E.本身无毒
32.迟发型变态反应主要与下列哪类细胞有关
A.B细胞
B.巨噬细胞
C.T细胞
D.NK细胞
E.中性粒细胞
33.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对象是
A.人群健康
B.人类健康及其周围环境
C.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
D.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
E.原生环境与健康
34.下列哪项不属于环境介质
A.大气
B.水体
C.土壤
D.生物体
E.有机和无机物
35.环境卫生学研究的自然环境包括四部分
A.大气圈、水圈、岩石圈、食物圈
B.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C.大气圈、水圈、有机圈、无机圈
D.大气圈、水圈、土壤圈、食物圈
E.生产圈、消费圈、分解圈、非生命圈
36.对生态系统描述不正确的是
A.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有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
B.使生物圈内能量和物质循环的一个功能单位
C.借助于各种功能流(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所连接的稳态系统
D.构成生物群落的生物是生态系统的主体
E.生态系统是一个封闭的系统
37.人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最本质的联系是
A.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B.吸收与排泄
C.信息传递
D.物质交换和能量转移
E.营养物质的转换
38.环境卫生学研究的范畴不包括下列哪项
A.环境质量评价
B.公共场所卫牛
C.城乡规划卫生
D.环境污染治理
E.化妆品卫生
39.在制订环境中必需微量元素的卫生标准时,应考虑
A.平均浓度值
B.适宜浓度范围
C.上限浓度值
D.下限浓度值
E.最高容许浓度值
40.某些环境污染物,在体内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只有在体内浓度达到中毒阈值时,才会产生危害,这种污染物具有
A.潜隐性
B.蓄积性
C.迟发性
D.时间性
E.以上都不是
答案:E C B E B D D D B B